姓名学:蒋介石为什么败走台湾?
来源:杨公堪舆古风水研究学院作者:黄麟堪舆风水2021-04-21 20:02
姓名学:蒋介石为什么败走台湾?
蒋介石,原名蒋瑞元,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
在大陆,蒋之名字以介石最显,中正次之。据考证,“介石”、“中正”均出自易经。其子经国、纬国(传为中山先生所赐),乃至儿媳方良之名亦与易经有关,可见蒋介石对易经之情有独钟。
蒋介石的名字既出自易经,当有深意。
先说“介石”。“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这是《易经》豫卦六二爻的爻辞。
翻译成白话就是:“被坚硬的石头所阻隔,不必等到整天才离开,要想当下脱离此境,这时贞固而吉利的。”《易٠系辞(下)٠第五章》又言:“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翻译成白话就:“像被硬石所阻隔,应当机立断而离开,何待终日?
君子晓得事理的微妙,也知道事理的彰显,知道柔弱的一面,也晓得刚强的一面,能通达而应变自如,就是万众所景仰的人物了。”
这里还真有点让人纳闷。无论怎么推敲,“介石”二字本身并无特别吉祥之义。而要成为“万众景仰的人物”必须有相应的品质为前提的。
倒是孔子说得直白,写系辞云:“困于石,据于棘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见《易·系辞传(下)٠第五章》]”。
可见孔子早就预言“介于石”是个凶兆。由此不难看出,蒋介石虽喜欢易经,但对易经只是一知半解,仅喜欢而已。
从历史看来,蒋介石还真是因为“介于石”而“困于石”一辈子。
“介石”,“石”在何处?
首先这块“石”是毛泽东,因为毛泽东小时候叫“‘石’三伢子”;另外还有一块“石”是彭德怀,彭德怀小时叫“石穿”。
资料显示,1951年2月的一天,彭德怀同志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汇报,毛泽东风趣地说:“你的名字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
我们同是两块石头。”彭德怀说:“主席是一块宝石,我彭德怀本不过是一块顽石罢了。”毛泽东马上接过话头说:“我也是一块石头嘛!
我们两块石头,一块扔向杜鲁门,一块扔向麦克阿瑟。”可见,毛泽东和彭德怀是两块“石头”并非虑言。
鉴于“介石”之意,已有人趣谈在先,故不多言。
再说“中正”。“中正”亦关易经之豫卦。豫卦的六二以柔爻居阴位,处下卦中位,得正居中。《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白话是:“不用一整天,正固吉祥,是因为居中守正。”由于“中正”是“介石”吉祥的原因,故“中正”应该比“介石”要好。
“中正”虽吉,但作为名,一旦与姓结合,它们之间就会发生作用而使原来的意思产生变化。譬如,“正”字可分解为“一止”。“止”,停止,去除也。
这个意思若能传导至“蒋”,字,蒋字的草头便去掉一横,只有两竖了。而“蒋”中“将”字若也少去一横,就会出现一“了”字。“了”即“没了”、“完了”之意思,可直接否定“夕”的“撇”和“点”。
“了”字之意若进一步传导至“将”字左边,左边的“点”、“提”(相当于“撇”)也没了,只剩下一竖了(“将”字左边的一“竖”被“夕”字的“撇”、“点”所挡而不被否定)。
于是整个“蒋”就有三竖,三竖即为“川”字。世人皆知曾有一高人送给蒋介石“八字真言”叫“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这里由“一止”引出的“蒋”中之“川”就是所谓“胜不离川”的由来。
然由于“正”字被“中”字所隔,或“一止”之力不足而不能传导给“蒋”,故“川”字不能成立。
再看“蒋”字。如果不看“夕”“寸”,剩下部分就是一个完整的“共”字笔画。除开“共”字,剩下“夕”、“寸”只是半个“将”字。“半将”,败将也。
另外 ,“夕”有晚年之意,又形似小岛,若把“蒋”字比作一幅中国地图,“夕”位居东南,其实就是“台湾”之象。
“寸”,音同存,存在也,故“夕寸”表示“蒋”晚年败守台湾。可见,“八字真言”的另一半“败不离湾”才是真正的“真言”啊。
简单概括“蒋中正”三个字之意思,可作诗曰:
蒋中一止蒋变川,
一横不去共成全。
留得夕寸费思量,
原是败将守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