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定向显灵通,人丁兴旺在族中,管氏宗祠今犹在,芒筒坝人称杨公”。
于都宽田的管氏宗祠相传是杨公为管氏家族亲自择卜定向所建,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是杨公留存下来的作品,十分有考察研究价值。
前几天和弟子一同前往于都,考察这座有千年历史的杨公仙迹。
这座宗祠由于杨公的关系,知名度很高,每年都有很多海内外的风水爱好者前来考察,想要探寻杨公风水的奥秘。
笔者也去过多次,还记得第一次去时还是少年,随家中长辈同去,当时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斗转星移,已然作为师者带着徒弟前往,感慨良多。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祠堂并非原祠,因洪水冲塌的缘故,清康熙四十五年,在原址上按原朝向重建,并经嘉庆三年、光绪二十年和近代多次重修。
管氏祠堂立向艮山坤向兼寅申,辛水来出午丁口,门楼口测乾水来出丁口。
前方横江环抱,后方来龙长缓有力。前有照,后有靠的格局,去水口有关锁。根据大概的统计,管氏家族现今发丁一万多,名符其实的万丁之族。
从祠堂后方看前面的朝山
从祠堂前面看后方来龙,长缓有力
鸟瞰右侧来水口,乾方来水,右水倒左
鸟瞰左侧去水口,出午丁口,据说杨公就葬在梅江边的芒筒坝上,后因水流冲击,墓沉入河底,不知去向,芒筒坝
岸边的石碑
站在祠前看前方梅江和远处朝山,横江环抱
重建的管氏宗祠是砖木结构,风火墙,三厅两井。
祠堂门面为三间四柱三檐牌坊式门楼,门额上嵌阴刻“管氏宗祠” 石匾,门罩上雕刻八仙和各种花卉图案,门口有一对红色石狮,被称为狮子院。
一进祠堂大门便是戏台,这是下厅,往里走是天井,天井两边各有一座供观众看戏的走马楼,中厅和下厅都饰有藻井。
中进的大厅上悬挂着一块“继述堂”的匾额,左设“藏经所”,右设“试卜轩”,都是为族中办学而设。
后进的上厅是祖宗堂,神龛上摆放管氏历代祖先的神牌,祖宗堂前面还有两个小祠,左祠是“尚羲祠”为纪念杨公而设,现祠内安放着杨公像,立神位供奉杨公,右祠是“崇功祠”为修祠有功的仲清所设。
门口的一对红色石狮子
下厅搭建的戏台,上方饰有藻井,彩绘已经褪色
中厅的继述堂匾额、藻井
尚羲祠里供奉的杨公像
在古代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管氏宗祠还是杨公村管氏宗族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每逢家族有大事发生,或者重要的节日,族人就会聚集在祠堂。
由于以前娱乐活动很少,请戏班子来唱戏就是村子里的一大乐事了,所以在下厅搭建戏台,方便使用。
重视子弟读书家族的祠堂还会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越是有财势的家族祠堂就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已经成为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
笔者也曾去考察过的宁都麻田的卢氏宗祠,据说耗资颇多,建设的富丽堂皇。
左侧的藏经所,右侧的试卜轩
宁都麻田的卢氏宗祠
我们三僚也是祠堂众多,无一不取风水俱佳之地,福荫族中子弟,族人受到恩惠发达后就会重修族中的祠堂,维持住好风水。
重修后的三僚虎形祠
修建祠堂是为了整个家族的发展,所以都会请风水师父来看,寻个风水好地,福泽族人。
杨公与这座管氏祠堂之间还有故事流传至今。
唐朝未期,管姓人居住在芒筒坝,人丁逐渐兴旺起来,姓事活动,越来越多,于是姓中族绅聚众商议,决定建一座管氏宗祠,因是全姓大事,千秋伟业,务必选吉日择良地,要请一个有名的地理先生来择址定向。
当时,杨救贫住在兴国的三僚,做风水地理很有名气,管姓人决定请他到芒筒坝选址建祠堂,杨救贫到了以后,对该地进行了勘察,觉得只有河边(现祠堂所在地)是块佳地,对祠堂做什么方位,什么时候动工等有关事项交待后离开了,并表示动工之日,一定早来。
到了动工吉日,杨救贫早早来到工地,见管姓头人还没来,只有忙着做工的人,他顺势拉来一张板凳面朝梅江坐下,一边观察对岸山峦、梅江水的走势,一边调整所坐板凳的位置方向,直到认为心满意足后,才静下心来休息。
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头人来,工地上的人忙着整地干活也没人理睬他,见没人理自己,就和来的时候一样悄悄地走了。
管姓头人在家等杨救贫,快到吉时了,还没见人,到工地一问, 众人都异口同声的说, 没有看到,其中一个人补充说:“只看见一个手拿竹杖,脚穿草鞋,身着长衫的老人,这里走走,那里看看,看了很久,坐了会儿,就走了”。
头人才知道杨救贫早来过工地了,就急忙派人分头去追,追上后,向杨救贫赔礼,并请他回芒筒坝来,杨救贫心平气和的对管氏族人说:“走到这里我就不回去了,我已经给祠堂定好了向,刚才我坐的那张板凳的位置就是立大门的地方,坐的朝向就是大门的朝向,你们按照板凳的位向落基就可以了”。
于是,管姓人按照板凳的方向将祠堂建起来了。
鸟瞰管氏宗祠
管姓人为了纪念杨公,在祠堂内设其神位,享受族人的祭拜,在家族祠堂内另设别姓人的神位,是极为少见的。
这和三僚曾家的杨公祠一样,共同供奉着杨公和曾公。
笔者:曾庆良,杨公授曾文辿公一脉第三十九代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