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僚名墓名祠:风水文化的瑰宝
来源:于都杨公风水 杨公堪舆风作者:黄麟小博士 积善缘2025-02-10 18:32
三僚名墓名祠:风水文化的瑰宝
在华夏大地的风水文化版图中,三僚村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这座位于江西兴国的小村落,被誉为 “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其深厚的风水文化底蕴,历经千年而不衰。
三僚村的风水文化,与于都杨公风水一脉相承,杨筠松,这位被尊为风水祖师的传奇人物,在唐末携弟子曾文辿、廖瑀来到三僚定居,从此将风水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于都杨公风水强调龙、穴、砂、水、向的相互配合,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与安葬环境,这种理念深深扎根于三僚村的每一寸土地,体现在三僚村的名墓名祠之中,每一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独特的风水寓意。
三僚村:风水文化的摇篮
三僚村的风水文化源远流长,自杨筠松师徒在此定居后,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孕育出了众多杰出的风水大师。
他们秉持着于都杨公风水的精髓,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无数的建筑和墓葬选址布局,三僚村的风水文化也因此声名远扬。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僚村的风水建筑历经磨难。
民国 8 年和民国 34 年的战火,以及文革时期的动荡,给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许多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尽管如此,依然有部分建筑顽强地保存了下来,成为我们探寻风水文化奥秘的珍贵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于都杨公风水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厚积淀。
祠堂:家族荣耀与风水智慧的交融
兰溪堂:兴衰之间的风水启示
兰溪堂位于三僚曾屋村诚真希望小学背后,又名侧面虎形,壬山丙向,天井水出丁口,丁向开院门。
祠前那反弓刀形水池,仿佛是岁月的忠实记录者,默默诉说着这座祠堂的沧桑变迁。
它始建于明朝中叶,初建时三房俱发,人丁兴旺,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从于都杨公风水的角度来看,其初始的风水布局巧妙地顺应了山势水脉,使得家族运势昌盛。
然而,清乾隆年间的一次重修,改变了它的命运。
朝向的改动,破坏了原有的风水格局,使得原本旺盛的丁财之气忽然衰败,二房更是几乎绝后。
直到清嘉庆年间再次重修时,特意立下禁碑,严禁后代再改朝向,试图挽回那逐渐消逝的气运。
这座祠堂的兴衰,深刻地体现了风水朝向对家族运势的重大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风水的敬畏与执着,他们深知风水格局的微妙变化,可能会对家族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蛇形祠:精心设计的风水布局
蛇形祠同样位于三僚曾屋村诚真希望小学后面,是曾氏的一个房祠。
它巧妙地建在蛇形山梁之下,整个祠堂的设计都围绕着蛇的特性展开,完美地诠释了于都杨公风水对地形地貌的巧妙利用。
后龙蜿蜒,祠堂坐落于山梁落穴处,宛如一条灵动的蛇盘踞于此。
祠堂后坡用石块摆成蛇鳞形,状如蛇颈,栩栩如生。
院门开在右侧,门口有一堵墙挡着,需绕道而入,那狭长的曲廊,仿佛是蛇的身躯在蜿蜒前行。
院内一堵照墙很高,将祠堂大门挡得严严实实,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院内祠堂门前的半月池,恰似蛇吐出的信子,增添了几分灵动。
这座祠堂的造型低矮、曲仄,处处不对称,院子一边大小,房子一边大小,连房沿都是一边大小,屋后的墙角也是一边方一边圆,堂内香炉的摆法也别具一格,神案上一个香炉,神案下一座香炉。
如此精心设计却又处处别扭的祠堂,背后蕴含着一段传奇的故事。
相传做这个祠堂的地理先生姓廖,是他们的母舅。
他在罗盘分金时,虽起初说五房都好,但私下却告知其姐妹,风水好在二房,差在四房。
其母因四房孝顺、二房忤逆,要求兄长改变风水。
于是,他通过改变房子结构,做成蛇形,让风水偏向四房而绝二房。
后来二房发现蹊跷,向舅舅求情,舅舅便点拨他在地下放一个香炉祭祖,使得二房也能看见天光,后代不至于断绝香烟。
这段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风水布局的神奇,也感受到了亲情与风水之间的微妙联系,更体现了于都杨公风水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维庆堂(狗形祠):独特造型的风水寓意
维庆堂,又称狗形祠,位于三僚曾屋村诚真希望小学背后。
它的大门甲山庚向兼卯酉,侧门壬山丙向兼子午,整个房屋按照狗的特征进行设计,独具匠心。
门大、窗大,仿佛是狗张开的嘴巴和明亮的眼睛,充满了灵动之感。
祠内的神案牌位安在祠内北边角落,如同狗在安静地休息。
祠的后门开在房子的前侧,位于狗耳的位置上,巧妙地呼应了狗的形象。
祠前精心设计的狗食盆,更是点睛之笔,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座狗形祠属曾氏三房,其独特的风水布局,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动物形态与风水结合的独特理解,也为家族的繁荣昌盛寄予了美好的期望。
从于都杨公风水的理论来看,这种独特的设计能够吸纳特定的气场,为家族带来好运和福气,是风水文化与生活智慧的完美结合。
若文堂:风水布局与家族兴衰的关联
若文堂位于三僚老圩南面曾氏老屋,属曾氏三房的房厅。
它的天井别具特色,分上下两座,下天井只有三面,一面由墙代替,故而得名 “挂壁天井”。
挂壁天井的大门未开,只在屋角开一侧门,据说开大门会绝长房,不开大门开侧门则房房皆利。
如今,长房人丁兴旺,多达 800 多丁,仿佛是对这种风水布局的一种印证。
祠堂建于明朝,名为 “翻肚鲤鱼形”,其门多次遭雷击,却有着独特的讲究,雷越打,鲤鱼籽越多,因为一打雷,鲤鱼便产卵,寓意着家族的繁衍昌盛。
祠堂的朝向为坤艮兼辛乙向,辛丑分金,甲方开门,出子午口,卯水上堂,对酉卯峰,因此不能正面开大门,正面开门朝不了山峰,而侧面开门则对着一个尖峰,甲方开门对文峰,寄托着家族希望出文人的美好愿望。
国师曾罗三、曾永章都出自这个祠堂,更是为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若文堂的风水布局,充分考虑了周边的山水形势和气场流动,是于都杨公风水在祠堂建筑中的典型应用,展示了风水文化对家族兴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
九鳅落窠与乌鸦落阳:风水争斗的传奇故事
九鳅落窠位于三僚曾屋村南门村小组范围内,是曾氏五房的一个房厅,厅主乔新公。
相传它是按九鳅落窠形设计,坤山艮向兼申寅,建成后人丁兴旺,仿佛九条泥鳅在水田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从于都杨公风水的角度来看,这种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势,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家族繁衍的风水格局。
然而,另一房为了制煞它,建了乌鸦落阳堂。
因为乌鸦喜欢飞到田里吃泥鳅,一场风水之间的争斗悄然展开。
乔新公为了应对,在堂后建了一个鸟铳形,试图抵御屋后的乌鸦。
乌鸦落阳位于三僚曾屋村南门村小组范围内,是曾氏五房的另一个房厅,建于乾隆癸酉年,堂主是庄阳公。
为了克制前面的 “九鳅落窠” 堂,它按 “鸟鸦落阳” 设计,丁山癸向。
祠内安放了一个踏米的舂,每天一上一下地踏米,就像乌鸦低头啄食泥鳅的形状,充满了趣味和想象力。
可惜的是,这座祠堂在民国三十四年被火烧毁,只留下了这段传奇的故事,让后人在探寻风水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古人对风水的重视和风水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两座祠堂之间的风水争斗,生动地展现了于都杨公风水在家族竞争中的应用,也反映了古人对风水力量的敬畏和运用。
陵墓:逝者安息与风水庇佑的寄托
侧面虎形:卧虎守护的家族风水
位于三僚村阳背垴枫树下的侧面虎形,是宋代曾姓的玉屏公(又叫吾道公)之墓,他是文辿公第 18 代。
这座虎形墓的位置,原本属另一房所有,墓对面建了三房的狗形祠后,人丁兴旺,给吾道公一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吾道公用自己的生命换到了这个位置,建造了虎形墓,试图压倒狗形祠。
墓碑文记载:“宋十八世祖曾玉屏太公墓,葬阳坳枫树下骑龙穴虎形申山寅向庚甲,庚寅分金。皇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岁五月吉日重修。(联曰)石淳觉春仙榻暖,佳城不夜来灯辉。”
这座虎形墓是卧虎,两只人工的虎目很大,虎视眈眈地看着山坡下的狗形,但只是看住,并不咬狗,因为狗形祠亦是同宗。
这种独特的风水布局,体现了古人在处理家族关系和风水争斗时的智慧和克制。
从于都杨公风水的理论来讲,虎形墓的建造是为了借助虎的气势来平衡周边的风水气场,守护家族的运势,同时也考虑到同宗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冲突。
廖伯渊婆太墓(猛虎跳墙形):风水布局背后的家族发展
廖姓在阳背垴的虎形墓,叫猛虎跳墙。
阳背垴原本是曾姓人的祖坟山,廖姓一直打算在这里找块地建坟,分点风水。
后来,二房有一个女儿嫁到曾家,在春节带菜回娘家时,她用地契包鸡腿回去,几年后,廖姓在这里做成了一个虎形墓。
此后,廖姓二房人丁发展到几千人,主要分布在下廖和寨脑。
墓壬山丙向正针,共有十一块墓碑,墓过罡刻有 “屏山水带、秀挹清环” 横联,另有两幅柱联:位妥仍昭穆神安福子孙;德泽绵长光日月灵机变化会风云。
主碑碑文:“祖妣生殁藏内葬本处阳坳上虎形正针壬山丙向缝针丁亥丁巳分金。”
这座墓的建成,不仅改变了廖姓家族的风水格局,也见证了家族的发展壮大,成为了家族传承的重要象征。
廖伯渊婆太墓的建造,巧妙地利用了阳背垴的山势,形成了猛虎跳墙的风水格局,是于都杨公风水 “乘生气” 理论的实践,借助地势的灵气,助力家族的繁衍和发展。
海螺形墓:风水变化与家族兴衰的映照
三僚塘里曾姓的祖坟海螺形,位于虎形墓上面,面朝廖屋。
这座祖坟曾经也是家族繁荣的象征,然而,后来重修时,先生哄他们用石灰砌墓,结果把海螺 “毒死” 了。
从此,塘里曾氏便逐渐衰落,迁到了县城附近,如今人丁稀少。
海螺形有八个墓,其中三个碑文记载:“葬在阳坳上海螺形乾山巽向,高祖考广尊府君墓,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嗣孙胜、原、未重修。”“高祖妣李氏孺人之墓,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宋祖考贵运府君之墓,葬本里阳坳上海螺形,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重修。”
这些碑文,仿佛是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变迁,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风水文化对家族命运的深远影响。
从于都杨公风水的角度分析,海螺形墓的风水变化,可能是由于重修时破坏了原有的地气和气场,导致家族运势受到影响,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风水文化中对环境和建筑布局的重视。
文辿婆太墓:历史悠久的风水传承
位于三僚阳背垴最高处的文辿婆太墓,是唐末时建,是曾氏第一个墓,多次重修,后代非常兴旺。听别人介绍说这个墓是 “人形”,但墓碑上说明是 “旗形”。
碑文记载:“唐故妣曾公文辿、母谢、朱老孺人之坟”“葬阳坳上旗形酉山卯向”。
这座墓作为曾氏家族的源头,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其独特的风水布局,也为后代子孙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成为了家族精神的象征。
文辿婆太墓的选址和布局,遵循了于都杨公风水的基本原则,占据了阳背垴的有利地势,吸纳天地灵气,为曾氏家族的繁衍和发展提供了风水保障,历经千年,依然庇佑着曾氏后人。
太监墓:风水与历史事件的交织
太监墓位于诚真希望小学后面曾氏下砂的毛竹林里,坐壬山丙向兼亥巳。
三僚居民有 “先有陈刘沈,后有高曾廖” 的说法,沈姓过去是大姓,人多势众。
曾姓来了之后,在沈姓的祠堂旁边(蜈蚣形)做个下沙(一道山梁),做了三年,却被沈姓人一个晚上刨掉了。
明代初年,曾从政成为朝庭的国师,请来了皇帝的圣旨,重新修筑了下沙,关闭了沈氏的生方,沈姓人后来迁走了。
其中一个皇家太监死在三僚,三僚曾氏将其葬在下砂上,墓仍存。
碑文记载:“明钦差力士官黄公讳榜之墓。太史从政公再召入京都,旋卒,上命力士官黄公护柩回籍,公囗囗吾地,因葬此焉。曾姓合族立石道光五年孟冬吉日重修。”
从碑文可以看出,这座墓的背后蕴含着一段复杂的历史故事,它不仅是太监的安息之所,更是曾氏家族与沈氏家族风水争斗的见证,体现了风水与历史事件的紧密交织。
太监墓的存在,与曾氏下砂的风水布局密切相关,它是曾氏家族巩固风水优势的一种手段,借助太监墓的气场,增强下砂对曾氏家族的守护力量,是于都杨公风水在实际应用中的独特体现。
龟形墓:独特造型与风水寓意的融合
龟形墓位于三僚村罗经石北麓的公路边,墓前用水泥浇铸了两只龟前爪,正好在水田里,龟态昂然。
据碑文载,原墓为清代同治年间建,巳山亥向兼丙壬分金,癸酉年重修(1993 年)五月重修时改为巳兼巽。
墓主系皇清待赠拟谥 “忠良敦朴” 的曾毓伦老大人,附葬有儿子传伯。墓上横幅是 “江山永固”。
这座龟形墓的独特造型,寓意着长寿和稳固,寄托着后人对逝者的美好祝愿和对家族繁荣稳定的期望,体现了风水文化与人们精神寄托的紧密联系。
从于都杨公风水的理念来看,龟形墓的设计是利用龟的吉祥寓意,结合当地的地形和水势,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家族安宁和繁荣的风水环境,是风水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完美融合。
罗三公墓:风水国师的历史印记
罗三公墓位于三僚圩前公路左侧的大松树下,明万历年间建墓,清代前已经四次重修。
碑载:“皇明万历祖父母记载家谱葬三僚鱼土嵊寅山申向兼甲庚地肖鱼形。皇明 23 世祖妣考公邦旻字罗三太公母钟、温氏太婆老府君之坟墓”。
三僚村有 “罗三公修南京,从政公修北京” 的说法,这座墓是风水国师墓。
罗三公作为三僚村的杰出风水师,他的墓葬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纪念,更是三僚村风水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见证了三僚村风水师在历史上的辉煌地位。
罗三公墓的选址和布局,体现了于都杨公风水的高超技艺,他以自己的风水智慧,为自己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同时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风水文化遗产,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传承风水文化。
鹅形墓:自然与风水的完美融合
鹅形墓位于三僚曾氏下砂上方的一株大枫树下,这里是曾氏十世祖曾朴斋与夫人钟氏的合葬之地,随后,22 世、24 世也相继附葬于此。
墓碑上清晰记载着:“本村砂树脑鹅形亥山巳向” 。
从整体外形来看,这座墓宛如一只即将展翅高飞的鹅,两边砂山环抱,恰似鹅的两只翅膀,而墓穴点位于鹅屁股的位置。
之所以选择此处作为正穴,是因为按照于都杨公风水对自然形态与风水穴位关系的理解,鹅起飞时,屁股必定会上跷,这与风水术中追求的生气凝聚点相契合。
在来龙之势上,此处稍显薄弱。
然而,古人巧妙地利用自然,栽种了一株大枫树,这棵树恰好象征着鹅头。
这种巧妙的布局,完美地将自然环境与风水布局融合在一起,深刻体现了于都杨公风水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理念。
古人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心,他们仔细观察自然万物的形态与规律,并将其运用到风水实践当中。
鹅形墓的设计,不仅仅是一座墓葬的构建,更是古人对自然和风水深刻理解的艺术展现,为后人呈现出风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它向我们展示了于都杨公风水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布局调整,达到趋吉避凶、福佑子孙的目的,成为了风水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之作。
廖均卿墓:神秘的天葬传说
在三僚众多的古墓之中,最负盛名的国师墓当属廖均卿墓,它在 1982 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廖均卿,作为三僚村风水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他的墓葬传说更是为三僚村的风水文化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相传,在廖均卿落葬之时,其亲属和工匠依照他生前的择定,将棺柩抬至岭背猛虎下山形附近。
然而,就在此时,天空突然风云变幻,一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如注而下。
众人惊慌失措,纷纷四散躲避风雨。
待风雨停歇,大家返回原地时,却惊愕地发现棺柩已然消失不见,而山坡上突兀地隆起了七个坟堆,令人难以分辨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墓穴。
这个地方位于梅窖镇黄岭村,与三僚村仅一岭之隔,地形呈现为下山虎形,望碑树立在虎形的头顶,而那 7 个土堆恰好处于虎嘴的位置,仔细观察,实际上是陡坡上突起的 7 块石头,远远望去,极像老虎锋利的虎牙。
这段神秘的天葬传说,为廖均卿墓蒙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也让人们对这位风水国师的敬仰之情愈发深厚。
廖均卿一生致力于风水研究与实践,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诸多建筑和墓葬进行选址布局,其风水造诣备受赞誉。
他的墓葬传说,不仅成为了三僚村风水文化中一段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更反映出于都杨公风水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在三僚村村民的心中,廖均卿的墓葬似乎与天地自然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这种联系承载着他们对风水文化的敬畏和对先人的追思,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传承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产。
廖文政墓:历史与风水的交融
廖文政墓坐落于梅窖镇店山村老爷山眠犬形之处,与三僚村一山之隔。
整个墓地隐藏在一个小山窝内,其地形酷似一只安静卧地的狗,因此此地得名眠犬形,而墓穴恰好位于犬形的腹部。
这座墓始建于明代隆庆四年,在清代康熙 55 年和同治 6 年经历过重修,其朝向为乾山巽向。
墓的横梁上刻有 “太史世家” 字样,碑文记载着 “明敕授钦天监承旨郎廖考东山公太妣张氏婆妣钟氏何氏婆之墓” ,碑右上角注明皇明隆庆四年庚午岁腊月,碑左下角则是 “皇清康熙五十五年丙午岁夏月觳旦同治六年十一月吉日” 。
廖文政墓不仅仅是廖文政个人的安息之所,更是历史与风水相互交融的生动见证。
它见证了廖氏家族的传承与发展,从明代到清代,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廖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而这座墓始终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荣耀。
从于都杨公风水的角度来看,眠犬形的地形有着独特的风水寓意。
狗在风水文化中象征着忠诚与守护,将墓穴点在犬形腹部,寓意着家族能够得到忠诚的守护,福泽绵延。
这种将家族历史与风水文化紧密结合的墓葬,体现了三僚村风水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续和演变。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展示了于都杨公风水在民间的广泛应用和深入人心。
廖文政墓犹如一个历史的坐标,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后人能够透过它,窥探到三僚村风水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家族传承的脉络。
凤形墓:悲壮的风水故事
凤形墓位于三僚廖氏后龙山背坑冲,坐向为子山午向兼癸丁。
此墓又被称为寅葬卯发、寅葬卯绝墓,其墓形宛如一只凤凰,墓穴点在凤尾之处,是明代三僚著名风水师廖歧山亲自为祖墓选定的穴位。
相传,廖歧山在为祖墓选址做墓时,断言一旦点中此穴位,全家当日将会遭遇灭门之祸,但倘若能够弃家远遁,当日便可大发。
廖歧山怀着对风水的坚定信仰和为家族谋福祉的决心,在寅时完成了墓的建造后,毅然从家里的后窗跳出,远走他乡。
而他的兄弟等人却对他的断言半信半疑,并未听从他的劝告。结果,当日卯时,灾祸应验,房屋突然倒塌,屋内众人不幸身亡。
廖歧山逃至外地后,果然大发,家族运势得以昌盛。
这段悲壮的故事,让凤形墓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风水文化中蕴含的神秘力量以及古人对风水的坚定信仰。
廖歧山为了家族的未来,甘愿冒着巨大的风险,这种对风水的执着追求和为家族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
从于都杨公风水的理论体系来分析,凤形墓的选址和穴位确定,必定是廖歧山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勘察的结果。
他深知其中的利弊得失,但依然选择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这也反映出于都杨公风水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凤形墓的故事,不仅是三僚村风水文化中的一段独特篇章,更是对古人智慧和勇气的一种赞歌,激励着后人在探索风水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其他风水建筑:村落风水的巧妙布局
曾氏下砂:家族生存空间的争夺与守护
曾氏下砂位于三僚圩北面河边,沿着蜿蜒曲折的山梁,一道人工加筑的土坝雄伟地屹立着。
这道土坝高约 2 米,宽约 3 米,长约 50 米,虽然外观看似普通,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它的修筑,起源于明代曾氏与沈氏之间激烈的生存空间争夺。
在三僚村的发展进程中,沈姓一度是村里的大姓,人口众多,势力强大,占据着有利的风水格局。
然而,曾氏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曾氏深知风水对于家族兴衰的关键作用,为了谋求家族更好的发展,他们依据于都杨公风水的理论,决定在沈姓祠堂旁边(蜈蚣形)修筑一道下沙,也就是如今的曾氏下砂。
这道下沙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紧紧护住了曾姓祠堂的下方,有效地防止了生气外泄,确保了家族运势的稳固。
然而,这一举措却引发了沈氏的强烈不满。
因为曾氏下砂修筑在沈姓的上方,挡住了他们的生方。
在于都杨公风水的理念中,生方对于家族的运势至关重要,这无疑是对沈氏家族运势的严重威胁。
于是,双方围绕着这道下沙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曾氏耗费三年时间,辛苦修筑的下沙,却在一夜之间被沈氏无情地刨掉,这让曾氏家族深感挫败,也让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但曾氏并未因此而放弃。
明代初年,曾从政成为朝廷的国师,这为曾氏带来了转机。
曾从政凭借着自己在朝廷的崇高威望和显赫地位,请来了皇帝的圣旨,重新修筑了下沙。
这一次,有了皇权的支持,沈氏再也无力阻拦。
下沙的成功修筑,不仅彻底改变了曾氏家族的风水格局,也标志着他们在与沈氏的争斗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沈氏家族在失去生方的不利影响下,逐渐走向衰落,最终无奈地迁离了三僚村。
为了进一步巩固风水优势,曾氏还将一位皇家太监黄榜的墓葬在了下砂之上。
太监墓的存在,不仅是对曾氏家族权威的一种象征,更是一种风水上的制煞手段。
从于都杨公风水的角度来看,太监墓的气场与下砂相互呼应,共同抵御了可能对曾氏家族不利的风水影响。
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风水气场,守护着曾氏家族的繁荣与安宁。
如今,曾氏下砂依然静静地矗立在三僚圩北面河边,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它不仅是三僚村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段历史的鲜活见证者,让后人能够从中深切感受到家族之间的争斗、风水文化的强大力量以及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在三僚村的风水版图中,曾氏下砂就像一颗坚韧不拔的钉子,牢牢地守护着曾氏家族的繁荣与安宁,成为了家族精神的永恒象征,激励着曾氏后人不断传承和弘扬家族的文化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