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称燕京、北平,是我们国家的的首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同时,也是六朝古都,历史悠久。
壮丽的城门和城墙见证了无数的金戈铁马和朝代更迭,它们印刻着北京的沧桑历史,它们是北京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北京的古建筑极多,就连城门也颇有讲究。北京城门引分为皇城四门,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等。除了这些,北京还有哪些城门呢?

会城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南部,是金中都的一个城门。建于贞元四年(1156),至今有八百多年历史。金中都的建筑格局和宫室制度都仿效北宋都城汴京,布局方正、宫阙壮丽,体现了浓厚的皇家气息。都城有城门十二,每一面分三门,其正门两旁又设两门,东曰定曜、阳春、施仁;西曰灏华、丽泽、彰义;正南曰斗宜、景风、端礼,正北曰通玄、会城、崇智。会城门作为古代城市的一种防御建筑,与城墙相连,具有军事防御作用。它不仅是进出城市的通道,还在城市防御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够有效阻止敌人入侵。会城门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军事防御,还具有防洪功能。城墙和城门的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洪水侵袭,保护城市的安全。这也是会城门的一个特色。会城门作为中都北城墙的重要城门,见证了当时的繁荣景象。城外商队络绎不绝,骆驼和马匹驮着各地的货物。城内店铺林立,酒肆茶馆生意兴隆,吆喝声、谈笑声此起彼伏,描绘了金中都商业的鼎盛时期。元朝建都移址,此地废为郊野。明嘉靖年间这里形成村落叫“会城门”,民国二十一年(1932)形成会城门北村、会城门南村两个小村。会城门村有两座庙。一座叫三大士庙,建立年代失考,房屋四间,庙内法物泥塑三尊。一座叫七圣庙,建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房屋四间,庙内法物有泥塑七尊,铁磬一个,铁香炉一个,铁挂钟一个。会城门地片,聚落呈长方形,东西向主街横贯部,两侧为北京铁路局、农机局职工住宅。如今的会城门地区东起永定河引水渠,西至北蜂窝路,北始中联部,南至铁路东宿舍。在历史的长河中,会城门逐渐从金中都的繁华城门转变为元大都的郊野,再到明清时期的村落,最终成为现代北京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西客站的建成使得会城门成为连接各地的重要交通节点,每天都有大量旅客从这里出发或抵达。会城门商场原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开业的62年间,商场经历了集体所有制变全民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变股份合作制两次改制。后来,随着超级市场和电商网购的冲击,惨淡经营的会城门商场终于不堪重负。铁道部大院的正门位于复兴路10号,当年没有大门,甚至连围墙都没有。办公主楼往南,依次盖起一幢幢砖木结构的楼房,铁道部子弟幼儿园、铁路子弟小学,还有铁路系统医院、文化馆、公共浴池、理发部、锅炉房.....可谓生活设施齐全、配套行业完善。21路公交车的行车路线完全穿越铁道部大院,并在院内设有会城门、羊坊店、北蜂窝这三个站点。当时的铁路子弟都戏称21路是自家的专车,孩子上下学时21路就是“校车”;大人上下班或出门办事时,它又秒变“班车”。
尽管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会城门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片地区见证了北京城市变迁的历程,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会城门从金代军事交通枢纽到现代城市地名的演变,体现了北京“五朝古都”的层累历史。其名称跨越八个世纪未断,虽城门实体无存,但通过公园、村落名等载体延续记忆,是研究金中都城址(今宣武、丰台一带)的重要参照。
会城门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和北京城的变迁,从金中都的繁荣到元大都的荒废,再到明清时期的村落发展,直至现代的都市化进程。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北京城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