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25-03-15 20:36:35
一、总论篇
原文:
"故将金锁重重论,扫尽师人无细心。认得天文和地理,才知妙里值千金。"
解读:
这段强调风水学问的系统性与严谨性。"金锁"指代风水格局的严密性,"重重论"说明需要层层推敲。
所谓"扫尽师人无细心",警示从业者不可粗枝大叶。
最后两句点明风水本质是天文地理的结合,只有掌握天地之道,才能真正理解其中价值千金的奥妙。
在专业术语中,"天文"指天星运转规律,"地理"涵盖地形地貌特征。
二、传承篇
原文:
"金锁玉关非容易,熟习牢记莫忘记。仙家秘授真口决,细心参详要当心。"
解读:
这段阐述金锁玉关风水体系的珍贵性。首句直言传承不易,强调必须反复研习。
第三句"仙家秘授"暗指传承谱系的正统性,在风水体系中,秘传口诀往往包含历代宗师实践经验。
最后"细心参详"四字,提示学习者要结合实践验证理论,这与《地理人子须知》中"形理相参"的要求一脉相承。
三、凶应篇
原文:
"困穷不过十三载,看他家败又损丁。透出青山世所稀,龙盘虎居两相宜。"
解读:
前两句警示凶局应期。按三元九运推算,13年对应半运周期,暗示不良风水布局会在一个运程内显现后果。
后两句转折论述吉穴特征:"透出青山"指穴场有天然屏障,"龙盘虎居"源自四象理论,要求左右护砂形如盘龙卧虎。
此处运用了"喝形取象"的专业手法,将地形拟物化判断吉凶。
四、明堂篇
原文:
"前面天池如月样,西南丘陵乱箭堆。朝城后转贪狼势,玄武昂昂文武归。"
解读:
此段详述明堂格局要领。"天池如月"指穴前应有半月形水域,暗合"金城环抱"的理想水形。
西南方丘陵如箭则犯"曜煞",需化解。
后两句运用九星风水理论,"贪狼"属木星主文贵,"玄武昂昂"要求靠山端正雄壮。
整体体现"前有照,后有靠"的传统风水原则。
五、点穴篇
原文:
"师人若识玄中妙,中间一块作坟地。多生聪明贤进士,儿孙必到凤凰池。"
解读:
核心阐述点穴要旨。"中间一块"指龙脉结穴的正位,需综合龙、穴、砂、水多方验证。
后两句预言吉穴效应,按风水应验理论,穴位得气可荫育人才。
其中"凤凰池"典出唐代中书省,隐喻官运亨通,这与《葬书》"气感而应,鬼福及人"的理论相通。
六、阳宅篇
原文:
"紫气昂昂远四方,安营立宅最为良。左右无冲后无箭,田园茂盛子孙昌。"
解读:
此段论述阳宅选址标准。"紫气"源自道家祥瑞之说,实指采光通风良好的建筑气场。
"左右无冲"要求避开路冲、屋角等形煞,"后无箭"指背后无尖锐物相冲。
最后两句预测宅运,符合"藏风聚气"的经典理论,与《阳宅十书》"住宅五实"理论相印证。
七、平洋篇
原文:
"平川之地没山岗,踏看坟基取妙方。但看坟基高才用,兑离唯要水流长。"
解读:
专门讲解平洋龙寻龙点穴技巧。首句点明平洋龙特点,需通过微地形判断。
"坟基高"指人工堆筑的"罗城",符合"高一寸为山"的平洋法则。
后句运用八卦方位理论,"兑"(西)"离"(南)方要有屈曲水流,暗合"金城水"格局,与《水龙经》平洋水法理论一致。
八、理气篇
原文:
"会看远山流进水,龙吟虎啸两相。八方周围寻戌巳,向近子午定山岗。"
解读:
此段融合形家与理气派理论。"龙吟虎啸"喻指山水呼应关系,要求青龙白虎方有生动形势。"
寻戌巳"涉及罗盘二十四山应用,戌属乾宫,巳属巽宫,暗示要结合卦位理气。"
子午定山岗"强调坐向测量需精确,体现风水操作中"分金差一线,富贵不相见"的严谨性。
九、凶煞篇
原文:
"震上波涛不宜交,风吹疯瘫受孤凄。家门衰败难为厚,儿孙逃脱走东西。"
解读:
专业解析东方震卦的形煞禁忌。"震上波涛"指东方(震卦)见急流,易引发肝胆疾病(疯瘫属此范畴)。
后两句预测家运衰败、子孙离散,这源于八卦类象理论,震卦代表长子,受煞则不利男丁。
与《八宅明镜》"震命震宅"的吉凶论断原理相通。
十、改运篇
原文:
"不请名师另安葬,定然贫乏不相宜。三岔河口葬个坟,水流左右要相应。"
解读:
前两句强调迁葬改运的必要性,后两句讲授特殊地形的应用法则。"
三岔河口"属"水聚天心"格局,但需左右水势均衡,符合"交锁织结"的水法要求。
这与《地理五诀》中"生旺水朝聚,库墓水去流"的理论相呼应,体现风水改运的操作逻辑。
十一、应验篇
原文:
"时师不认玄中妙,三十年中出贵人。坟田中间又葬坟,不知坟是什家人。"
解读:
末段包含两个风水预言。前半指特殊穴位(可能为骑龙穴)的长期应验周期,三十年合三个运程转换。
后半警示坟地叠葬的禁忌,涉及"夺气"理论,不同家族气场混杂将导致吉凶难测,这与《葬经》"气乘风则散"的经典论述形成呼应。
专业术语解析:
1. 四象理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方位配置
2. 喝形取象:将地形比拟为某种生物或器物
3. 三元九运:以180年为周期的时空划分体系
4. 罗城:穴场周边环绕的天然或人工屏障
5. 分金:罗盘上的精密刻度(每山15度,分五格)
附:江西省于都县:千年杨公风水与历史遗存
江西省于都县始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古称雩都,因雩水、雩山得名,素有“六县之母”之称。自唐(618—907年)至明(1368—1644年)跨越约1026年,境内现存祠堂、古墓一万余座,多为唐至明清遗存。此地为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杨公)学说发源地,其创“形法派”风水,以“藏风聚水”为核心,主张山水格局与人文和谐。
代表性遗存如宽田乡管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经多次修缮仍保留杨公风水布局。
杨公曾留诗云:“头顶八字水,脚踏寒信嶂;谁能葬得中,代代出宰相”,体现其堪舆智慧。
今杨公坝存有明万历七年“唐国师杨公之位”碑刻,澄江村等地仍见其风水实践痕迹。
于都古墓群与宗祠不仅承载古代礼制,更融合易学与建筑智慧,成为活态文化典范。
诚邀全球易学爱好者探访江西省于都县,在千年古迹中溯源 于都杨公风水 的科学内涵与人文精髓,共研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
上一篇:生死秘断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