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籍16位开国将军的传奇一生,有一人曾担任过多个大军区司令员
于都,不仅是块古老的土地,而且是块红色的土地。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
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之一和巩固的后方基地。
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
这片红色的土地,培育出了16位开国将军!
丁盛(1913—1999),江西省于都县罗江镇上溪村人。祖籍于都新陂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于1932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班长、连指导员,红二十八军组织科科长、二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八旅政治部助理员、科长,挺进军七团政治委员,晋察冀教导二旅一团政治委员,热辽纵队二十七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二十四师师长,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过副军长、军长,志愿军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丁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勇将、战将、闯将、悍将。丁盛17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洗礼,战功累累,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年9月25日,在广州逝世。
丁荣昌(1912—1996),江西省于都县新陂乡中塅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卫生部管理员、管理科科长,红三军团高级裁判所裁判员,红32军第9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282团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中原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河南军区洛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4军41师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昆明市公安局局长,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云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昆明军区公安军司令员,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1955年,丁荣昌被授予少将军衔。丁荣昌是昆明警犬基地的创始人,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使昆明后来成为一个享誉国内外的警犬基地。建国初期,丁荣昌参加中国和缅甸的边界勘界工作,担任中方首席顾问。中缅两国于1960年1月20日签订了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周恩来总理高度赞扬了丁荣昌为中缅边界勘界作出的努力。丁荣昌将军身居要职,却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的本色,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及亲属。他虽远离故土,长期在外工作,对家乡的建设却很关心。1970年,丁荣昌将自己平时积蓄的3000元钱捐了出来,帮助村里建起小水电站和广播站,解决了全村两千多人的粮食加工和生活照明用电问题。1990年,他又寄给家乡2万元支援家乡教育事业,献上了一位长期受党教育的老红军对家乡的一份爱心。1996年10月25日在昆明逝世。
方槐(1917—),原名赖芳槐,江西省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15军团第75师22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红十五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学员、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训练处协理员,飞行大队大队长,航校驻沈阳办事处主任,军委航空局作战教育处处长。方槐负责组建了我军第一支战斗飞行部队,担负北京地区的防空值班任务。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中,方槐率领2架教练机和1架联络机从天安门广场上空轰鸣而过,成功接受检阅。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委民航局机航处处长,防空部队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军委民航局航务处处长兼电讯处处长,中国人民航空公司经理,空军第三航空学校校长,空军师长、副军长、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叶荫庭(1915—2006),江西省于都县靖石乡黄沙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16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5月,在瑞金九堡步兵学校学习,参加机枪训练班后,分在中央军委警卫营机枪连一排任排长,培养了一批能掌握和使用高射机枪的射手。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特务团通信员,中央军委警卫营排长,教导师机枪连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1月底,中央纵队架设浮桥,抢渡湘江,遭3架敌机轮番轰作,情况万分紧急。叶荫庭用重机枪改装的高射机枪,严惩敌机护浮桥,击落敌机开先例,顺利通过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在掩护中央纵队的长征途中再立大功。1935年10月,长征到达懋功,叶荫庭所在的机枪连编入左路军。一天,担任红军大学校长的刘伯承总参谋长,派人把叶荫庭叫去。得知叶荫庭用高射机枪打下第一架敌人飞机后,刘伯承称赞说:“你有理论,又有实践,是红军难得的人才,我请你给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的学员讲讲如何打敌机的吧!”遵照首长指示,叶荫庭抖擞精神,详细汇报了自己指挥击落敌机的过程,受到刘伯承校长和高级指挥科学员的一致好评。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大队四队队长,第一分校直属营营长,第三大队队长、干部队队长,鲁中军区第二团副团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八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0军119师副师长。新中国成立后,奉命赴朝作战,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四十军后勤部部长,军参谋长、副军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和独立自由勋章,荣获红星一级勋章、独立自由二级勋章和解放一级勋章。2006年10月24日在大连病逝。
刘友光(1917—1988),原名刘友河,江西省于都县段屋乡严岗村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5军团报务员。因工作出色,他被选送到瑞金红军通讯学校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红五军团,并随部队战斗在前线。战斗中,刘友光如猛虎添翼大显身手,为红五军团取得一次次战斗的胜利和粉碎敌人的“围剿”立下了汗马功劳。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电台队长、教导第5旅电台区队长兼通信队队长,滨海军区电台区队长兼通信科科长,辽东军区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在著名的平型关战斗中,刘友光坚守在指挥所电台前,虽不能与战友们一同跟敌人拼杀,但他在这没有硝烟的阵地上,快捷地收发战报、命令,保证了战斗的顺利开展。平型关战斗最终以歼敌3000余人而胜利结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东军区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辽南军区参谋主任,东北野战军第41军154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陆房突围和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区玉林军分区副政委,中南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沈阳炮兵学校政委,炮兵学院副政委,炮兵第52基地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
李致远(1907—1978),江西省于都县桥头乡朱屋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电影《奇袭白虎团》战斗原型的策划者和导演者,以足智多谋而闻名的政工干部——李致远少将,1907年出生,于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独立第三师八团政治处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中央军委总卫生部训练队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邓宋支队第七团政委,挺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副政委、军区独立第八旅政委,晋察冀野战军第六纵队17旅政委,第20兵团23师政委。参加了平津、太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委、军副政委,河北省军区副政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有效打击美国制空权的现状,李致远指挥部队修筑环形公路,让防空炮在环形公路上跑,成为移动的炮位,使敌机找不准目标,轰炸无计可施,成为在朝鲜战争中对付美国空军的一种发明。1953年7月,积极贯彻志愿军兵团首长关于“集中优势,稳扎稳打”的指示,派出100余人的“先头部队”,担任穿插部队,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突袭了李承晚首都师“白虎团”团部,使敌团长和美军顾问全部丧命,沉重打击了敌人的气焰,震撼全军。该情节后来成为文艺作品《奇袭白虎团》的原型素材。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78年1月23日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