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风水唐朝延续百年的秘诀,唐太宗选定
来源:未知作者:admin2018-11-03 00:00
天下第一风水唐朝延续百年的秘诀,唐太宗选定绝世风水宝地唐昭陵的风水之说
唐昭陵
在广袤千里的关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横亘东西的山脉,山恋起伏,冈峰横截,与关中平原南部的秦岭山脉遥相对峙。这道山脉在醴泉县今陕西礼泉县、境内,突兀而起一座山峰,刺破青天,海拔高达1188米,它的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把它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它因而得名九嵕山。
九嵕山岚浮翠涌,奇石参差,百鸟在林间歌唱,苍鹰在峰顶翱翔,流泉飞布,众山环绕,衬托得九嵕主峰孤耸回绕。唐朝初年,唐太宗带兵打仗和狩猎,多次经过九嵕山一带,非常喜欢九嵕山的挺拔奇绝和美丽风光。
唐昭陵远景
唐太宗贞观十年,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对唐太宗叮嘱后事说:“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于是在昭陵穿凿地宫,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从这些记载来看,似乎首先提出“因山而葬”的是长孙皇后,唐太宗只不过是遵照了皇后遗言为其选择了九嵕山而已。其实不然,应当说,在长孙皇后驾崩之前,唐太宗就已选定了九嵕山日后作为自己与皇后的陵墓,只不过是皇后先崩,于先说出了她与太宗商量的归宿之地。因为在埋葬长孙皇后不久,太宗的一段话道出了玄机,他说:“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已有。今因九嵕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这里所说的,“朕之本志,亦复如此”,其实指的就是“因山为陵”并选择九嵕山作为他和皇后的陵墓,都是由他决定和选定的。
唐昭陵远景
唐太宗为什么要选择九嵕山作为他和皇后的陵墓呢?照唐太宗的说法,是为了节俭和防盗。其实这两点,只是其选择陵址必备条件之外的附加条件,因为选择陵址的必备条件在当时早已为人们普遍所熟知,所以不必说出。这个必备条件就是,九嵕山的地理环境完全符合古代陵寝堪舆所谓的风水条件。
唐太宗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的必备条件和附加条件,在当时都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
先谈谈唐太宗选择陵址的文化背景,即必备条件形成的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所谓的陵墓堪舆风水之说,在我国时伴着姓氏的不断扩大及五行阴阳之说的流传而逐渐完善,至南北朝,陵墓堪舆家们就有关陵墓风水问题已有百余部作品问世,这些迷信著作体系庞杂,论点不一,但都认为陵墓风水的好坏可以决定后世子孙的祸福,并基本形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贞观时,唐太宗通过与太史丞吕才等人的探讨,彻底否定了风水之说,但却没有诏令天下以绝其事,说明在唐太宗的心目中,还是承认风水之说的文化地位,并不敢贸然全盘否定风水之说。
在当时,堪舆家认为帝王的陵墓风水最好符合以下条件:
1、需建在地势高显处。因为这样,既可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又可防水浸泡陵墓。
2、陵墓背面要有山势,山势之后又须有水环绕。取意背靠大山,稳妥牢靠,山后有水取之不竭,而此水又可作为陵墓的一道天然屏障。
3、陵墓前面和两侧要有较低的山势,为陵墓起烘托作用。再前面应是一马平川,显得豁亮开阔,寓意天下太平。
4、陵墓最前面亦应有水经过,算是陵墓的前边界,与陵后之水遥相呼应。
唐昭陵远景
当然,不可能每一处风水宝地都具备所有这些条件,但这些条件满足得越多越好。以上述条件衡量 九嵕山形势,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九嵕山满足了所有条件。它地处渭北平原,山底海拔570米左右,其后群山拱卫,山后便是滔滔的泾水;其前与左右众山罗列,再往前便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而浩荡的渭水又东西横穿关中平原,还从古长安城下穿过,形成了“渭水贯都”的奇妙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