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风水故事 >

杨筠松(救贫)生平

来源:杨公堪舆古风水研究学院作者:黄麟堪舆风水2020-10-29 22:25

杨筠松(救贫)生平

杨筠松(834 年农历三月初八~903 年农历十一月?日),名益,字叔茂,号救贫,唐代窦州人。

中国传统文化名人,曾任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著《撼龙经》《疑龙经》。

杨筠松用地理学术行于世,救贫济困,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称其为“杨救贫”,尊称“杨公”。

杨筠松的生平历史,要从江西省于都县博物馆收藏的一块 430 多年的石碑说起:  

1.png


1992 年,于都县文化馆长曹景正查考《赣州府志》《雩都县志》得知,明·万历年间,赣州太守叶梦熊与雩都知县陈仰民,在原杨筠松墓葬对面的山嘴上,立一照碑,纪念唐朝国师杨筠松。

为此,曹景正去到立碑地——于都县车溪乡雷公坑村,与当时村书记打听证实确有此碑。

但在“文革”时期,被破除分成两块,现用来盖水库涵洞。

村书记答应待到冬天,水库内的水干后,就将它搬起来,到时候通知你们来取。

当年 11 月间,接到车溪乡政府电话通知,“杨公碑”已经抬出水库放在雷公坑的“厅堂”内,要县里让人去取。

随即,县分管文化的副县长、县博物馆长和曹景正(时任县文化馆长),前往车溪乡雷公坑村,将“杨公碑”运回县城,交县博物馆收藏。

关于这块“杨碑 ”的来历,在《江西通志》《赣州府志》和《于都县志》都有记载: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赣州太守叶梦熊(广东惠州人)、雩都知县陈仰民(福建安溪人),亲临于都杨公坝(今属宽田乡)瞻仰杨筠松(救贫)墓葬,但因年代久远,洪水泛滥,泥沙俱下,河床升高,杨筠松墓葬被冲毁。

叶、陈新立照碑(类似“纪念碑”)于原杨筠松墓葬对面的山嘴上(今属车溪乡雷公坑村)。

2.png


“杨碑”为红麻石质,圆首,碑高105、宽 76 厘米、厚 13 厘米,碑身下半部残缺。

碑文楷书,竖写,阴刻。中间阴刻大字一行:“唐国师杨公……”,字高 11~13 厘米、宽 11~13 厘米;左侧阴刻小字一行:“大明万历七年己卯”,字高 7~8 厘米,宽6~8 厘米;右侧阴刻小字一行:“中宪大夫知赣州府……何天口唐邦佐张道明粱口口知于都县事……”。

“杨碑”由于下部残缺,看不清立者的姓名,但据该碑左侧“中宪大夫知赣州府……”“知于都县事……”等字句,查考《赣州府志》《于都县志》得知,碑系赣州知府叶梦熊、于都知县陈仰民所立。

1991 年,于都县人民政府在竖立“杨公碑”的山嘴上,立碑予以纪念。

碑文是:“杨筠松,唐,窦州人,字叔茂,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

黄巢占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虔州,以堪舆术名世,号救贫先生。

晚年留寓雩都,终於此山头,葬於跃口芒茼坝(今称杨公坝)。

著有疑龙经、撼龙经等书。其墓因河道扩大而毁,现竖碑表之。”

“杨碑”的出土,为深入考究“杨公”的来历、生平,提供了物质依据。

3.png


《江西通志》《赣州府志》记载:“杨筠松,窦州人。僖宗朝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虔州,以地理术传曾文辿、刘江东,世称救贫仙人是也。

卒于虔,葬雩都药口”。这段 79 个字的记述,连同“杨公碑”的出土,对于杨筠松其人其事的研究,提供了确凿证据,编者沿着杨筠松的足迹,经过多年及多处调查考究,对于“杨筠松”何许人氏?

以大事记形式予以表述:

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再派 50 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

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杨筠松(救贫)先祖就是这首批“客家人”中的一员,落户广东潘州(今高州)地区(今马贵镇)。

经过 100 多年的变迁,杨筠松先祖的房系分迁窦州。

史料载,唐文宗太和八年(834),杨筠松出生于窦州。

古代窦州辖当今广东信宜大部和高州及广西普宁(今容县)小部。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杨筠松 17 岁登科甲,随之步入仕途。

杨筠松进京城还要归功于他先祖的抚育传承。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懿宗驾崩,僖宗即皇帝位。

僖宗李儇眷恋声色,枢密田令孜在朝专政,致使朝政腐败,江河日下。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关东连年水、旱灾,民不聊生,濮州(今山东邮城)人王仙芝聚灾民数千人起义。

随后,冤句(今山东曹县)人黄巢响应王仙芝揭竿起义。

4.png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杨筠松任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文官),掌灵台地理事(掌管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的天文官)。

据《史记•天官书》记载:在上古,高辛氏以前有天文官重和黎,尧、舜、禹时期有羲氏与和氏;夏朝有昆吾;商朝有巫咸;周代王室有史佚和苌弘,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天文官,他们往往兼有神职,是帝王的特殊顾问。

自古以来,人类是敬畏天地的。太阳、月亮、白日、昼夜,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天地、四季、生物的运行决定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规律。

源远流长的文化告诉人类行为的准则。任何天体的变化和异常都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人类息息相关。

“掌灵台地理事”就是管辖天文台和“明堂”两个部门,具体主持皇室祭祀和兵事地理工作。

杨筠松在这个职位上学习和掌握了大量地理文化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他后来成就“形势派”(又称“峦体派”“赣派”,或称“江西派”)始祖,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杨筠松是“地理师“,而不是“风水师”。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十月,黄巢农民起义军兵临城下,长安失陷前夕,僖宗李儇在“百官皆莫知之”的情况下,挚得三妃四王,由枢密田令孜率 500 神策军护驾,秘密逃奔西川(唐代的“西川”相当于今天的四川中西部的一部分,包括现在四川省的东部及重庆市全部。以成都平原为核心,北与汉中相邻,东到三峡,南到宜宾,西至于龙门山脉)。僖宗出逃前,降旨杨筠松“断发入昆仑山步龙”(昆仑山位于青海)。


01.黄麟堪舆风水.png


是年十一月,黄巢率农民起义军占据潼关,十二月攻入京城长安(今西安),黄巢即帝位,自称大齐皇帝。

同月 ,杨筠松目睹李唐王朝的腐败,对朝廷复起深感失望,毅然脱离朝廷,弃官为民。

他在朝中任职期间,与琼林御库的司库总管相处甚善,给他提供了进库阅读甚至借出库内藏书的方便,从而使他获得潜心披阅中国堪舆学一大批珍贵古籍的机会,为他创立“赣派”“地理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在他决定弃官而去的前夕,他根本没有萌生私自吞没这些典籍的念头,而是当着司库总管的面,一一清点、如数归还。

《四库全书》子部中,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和总校官隆费墀等四人于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奏呈给乾隆的“提要”中,为杨筠松辩诬:“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致函秘术以逃,后往来于处世。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

杨筠松为人素来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因此,他才能平心静气,心安理得地回到民间,去做他愿意做的事,得到百姓的崇敬,尊称他为“救贫仙人”。

唐僖宗广明二年(881)二月,杨筠松在南行途中,一度往返于处州(今浙江丽江),后至湖北偶遇刺史廖銮,互议境遇。

是年十月,杨筠松经廖銮指引,遂于辗转至江西上饶、抚州等地,其中乐安流坑村是杨筠松(救贫)看中的“宝地”,后口传徒裔:“只要水朝庚,依旧好流坑”。

到了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杨筠松弟子曾文辿、刘江东按照师傅杨筠松的遗愿,留居流坑两年之久,堪舆山水,指点地形。

此后,流坑村文风昌盛,人才辈出,经商之富,建筑之美,可谓名重天下,时至当今享有“千古第一村”之美誉。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一月,杨筠松对黄巢称帝,心存戒备,闻讯大批中原人南徙赣南,该地已成为“客家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他随即从抚州行至虔州(今赣州市),一度隐迹于崆山,又名崆峒山(位于今赣州城东南)。

后来迫于生计离开崆峒,以其娴熟的堪舆特长,在虔州乡村从事地理堪舆活动,助人建祠修庙,传承孝悌文化。

5.png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六月,黄巢兵败泰山狼虎谷,自刎。僖宗复辟。

杨筠松因未“断发入昆仑山步龙”,自度获罪于僖宗,既不敢返朝供职,也惧怕回原籍遭究,不得已长期浪迹赣南乡村。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三月,杨筠松行至雩都县崇贤里(今辖于都县仙下乡、桥头乡、宽田乡、段屋乡及银坑镇部分)时,见这里山水宜人,环境幽静,利于隐居藏匿,遂择此地为长期寓居之地。

据史料载:古时的黄禅寺坐落在离于都县北 38 公里崇贤里的天华山,当今属于银坑镇与桥头乡之间,海拔 631米,东北——西南走向,并为三峰,中峰之阴有庵。

这里树木葱绿茂密,翠竹挺拔清秀,花园景秀美满山野,气候凉爽宜人。

《雩都县志》(清·同治版)古代雩都知县王颖一首“七言绝句”《重过崇贤里》,可见一斑。

重过崇贤里

清·王颖(雩都知县)

镇日驰驱未得闲,

今朝又复出雩关。

惯行曲曲弯弯路,

饱看重重叠叠山。

几度莺啼红树外,

数声犬吠白云间。

自惭半世佣书客,

投老如匏羁百蛮。

从这首诗词中所表述的境况:“惯行曲曲弯弯路,饱看重重叠叠山。几度莺啼红树外,数声犬吠白云间。”

足使人如同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难怪王知县发出肺腑之言:“自惭半世佣书客,投老如匏羁百蛮。”

可见,杨筠松在崇贤里黄禅寺收曾文辿(雩都曲洋小渊人)为大弟子,后又收刘江东(雩都葛坳上脑人)为二弟子,这是情溢于表的事。

当年的黄禅寺早已不复存在,据查,其位置应在当今天华山地区。

据《于都县寺观教堂志》记载:“天华山寺始建于晋朝年间。相传,建天华山寺,周围沉下十八座寺庙,有一云游僧人礼真在本寺后面观音岩打坐于悟成道,现山下善信还称其为“华山祖师”。

天华山寺现仍然保留清代洪祖皓《咏天华山》诗:

华山高耸与天衡,庐舍村圩入望平。

晓雾斜笼筛子石,危栏俯瞰岳家营。

一峰对拱青如画,二水环流碧有情。

古刹摩空何代建,细披石刻不分明。

依照雩都知县王颖“七言绝句”《重过崇贤里》和清代洪祖皓《咏天华山》诗的表述,这里可视为黄禅寺旧址所在地。

天华山寺距葛坳仅 20 公里之遥,杨筠松在黄禅寺接收第一位弟子曾文辿,可谓顺理成章,过后,续收刘江东(雩都葛坳上脑人)为二弟子,三人同居黄禅寺,成为杨筠松寓居雩都的落脚点。

杨筠松对两位弟子口授传艺,他们各有所长,刘江东不著文字,仅留口诀,执简扼要,子孙传之;曾文辿善于记录,历史上遗留下来托名杨筠松的著作,都是杨筠松去世后曾文辿代笔撰写而成。

在《四库全书》中收藏的《撼龙经》《疑龙经》,是杨筠松口授曾文辿撰写的唯一遗作。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五月,杨筠松应广东连州友人之邀,携弟子曾文辿、刘江东前往连州、阳山一带为百姓“寻龙点穴”。

据传,此后或去过数回,连续约有数年时间。后来,其徒裔赖布衣将“杨公”和“曾公”、“刘公”在连州、连南、阳山等地点穴地之记录,撰写成《杨公记》,至今仍在连州、阳山等地民间流传。

当地百姓为纪念杨公救贫“济世救民”的高尚品德,修庙建祠以表纪念,据《清远县志》记载,杨公祠庙建有 40多处。

6.png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八月,杨筠松从雩都县城骑马去会昌(当年属雩都境地)“寻龙”,途经盘古山(今盘古山镇),“遥望巍峨的盘古山,心中凛然,乃下马徐行,谓此山非同小可。”

据传,在屏山(龙山)的东北面,有一块孤零零的巨石直挺挺地矗立在岩壁处,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遗物,海拔有 500 多米,山顶大石累叠,玉台残迹犹在,然而彩石已为山火烧黑,兼之千古年来的风吹雨打和狂风呼啸,沧桑变化,今山顶树木丛茏,晴日登临尚且飓风袭人。登石临风,立足难稳,风欲裹挟飞舞临空,有着震撼人心的魔力,遥想当年女娲亲临山顶炼石补天的雄姿,不由人肃然起敬。

从盘古山镇仁风圩,仰观龙山和龙王山之山势与龙脉,惊人地与《易经》相合。

从龙王山顶走到龙山约需要 3 个小时的行程。在山下看龙王山龙尾,是龙现于田,在龙王山山顶看龙身,则是龙隐不见。

神龙见首不见尾,原现于田之龙尾在山顶上看则与田地的高度相差无几。盘古山镇是背倚两座龙山,为两条龙身环抱,前面南方有长龙河环绕,长龙河多有分叉,西面山上有山森水库,果然好一座“盘古山”。

在那晴朗的夏秋时日,常能观览到龙王山头云雾缭绕,群龙不见首,山在半天中。

山麓四周百余里,皆山石层垒而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结构。常有人说,山间有奇禽异兽栖息于此。

气候宜人,盛夏最高气温 29℃,实为避暑胜地。山顶 5 万亩碧绿的高山草原连绵起伏,雄伟壮观。

专家评价,屏山海拔 900米以下是国家地质公园张家界景色,悬崖壁立,奇石众多,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900米以上则是一派北国草原风光 ,立于山巅,心潮澎湃。

杨筠松久住雩都,为百姓堪址建造民居,从不收费,被称为“救贫仙人”,名扬乡里。

唐昭宗光化二年(899),此前迁居在雩都药口塘汛芒筒坝 (今杨公坝)的管姓人,族绅聚众商议,决定建一座管氏宗祠,因是全姓大事,千秋伟业,务必选吉日择地,请一位有名的地理先生来择址定向。

当时,杨筠松 (救贫) 住在雩都崇贤里黄惮寺,因而派人请他到芒筒坝选址建祠堂,杨公 (救贫) 来了后,对该地进行了勘察,觉得只有河边 (现祠堂所在地) 是块佳地,对祠堂做什么方位,什么日子动工等事项,交代后离开了,并表示动工之日,一定早来。

7.png


到了动工吉日,杨公 (救贫) 早早来到工地,见管姓头人还没来工地,只有民工忙着做工,他顺势拉来一张板凳面朝梅江坐下,一边观察对岸山峦龙脉的走势,一边调整所坐板凳的位置方向,直到认为心满意足后,才静下心来休息。

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头人来,工地上的人见他穿着平常也没理睬他,受到冷落,他没打招呼就往回走。管姓头人在家等杨公到来,直到快到吉时了,还没见人,到工地去看,一问才知道刚才来的那个人就是杨公,就派人去追,追上后,向杨公赔礼,并请他回来,杨公说:“走到这里我就不回去了,你们按照我刚才坐的那张板凳的方向去落基就可以了”。

管姓人按照板凳的方向将祠堂建起来了。

过了一年,杨公又来到芒筒坝,这时祠堂已经完工。

管事人见了杨公,赶紧拦下来,请他看看有无什么破绽?

杨公绕着祠堂转了一圈,看见大门前有个帮工在挖坑,就过去问他挖坑做什么?那帮工说挖坑树“桅杆石”。

原来他是挖坑安放“旗杆石”,错说成了“桅杆石”,杨公就问管事人说:“你们是要会动的桅杆,还是不会动的桅杆?”

那管事人认为会动是活物,不会动是死物,便说要会动的。

古代习俗,要出了大官,门前才树旗杆石,旗杆石是不会动的。会动的是船上挂帆的桅杆。

结果,管屋祠堂做好后,管氏很长时间尽出撑船的,而且祠堂位于梅江河边,屡遭水患,因是土木结构,曾先后冲倒过几次,修复过几次,最后一次冲毁仅存基址,管姓人也感灰心。

后来,管姓族绅仲清,说杨公送梦要他牵头将祠堂重修,免遭水患,大家商议后,决定在原址按原方位建祠,用石料修建管屋祠堂。自康熙丙戌(1706)始,戊子年(1708)全面竣工,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管屋祠堂”。

管氏人为了纪念杨公(救贫),在祠堂内设其神位。

而且在祠堂中厅墙上还可看到写了一首诗,曰:“板凳定向显灵通,人丁兴旺在族中,管氏宗祠今犹在,芒筒坝人称杨公”。

管屋祠堂临近梅江,祠前筑有围墙,门楼向北。

祠堂大门前的院里蹲着一对石狮,祠堂前栋开了三条门,中大门顶上镶着一块长方形红条石,刻着“管氏宗祠”四个大字。

从大门走进祠内,一进门便是舞台,舞台前面有个天井,天井两边各有一座供观众看戏的走马楼。中进的大厅,左设“藏经所”,右设“试卜轩”,都为办学而设,在中门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继述堂”的大匾。

后进是祖宗堂,神龛上摆放管氏历代祖先的神牌。祖宗堂前面还有两个小祠,左廊厅为“尚羲祠”为纪念杨筠松而设,右廊厅为“崇功祠”为修祠有功的仲清所设。祖宗堂后面还有一栋横屋,分上下二层,供外来人祭祀或演戏的在此歇宿。现管屋祠堂存有几副楹联:

名扬百千万年仙踪永驻

文钳三十八代德泽长存

 

灵应九州

图书有象悟通消息达天机

造化无形参透盈虚成大道

 

万国朝元

自古天下重名此仙有几

能使山川生色惟公独尊

 

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四月,杨筠松经宁都、石城(客家人南迁时初,此两县原属雩都境地)前往福建宁化石壁村“寻龙点穴”,成为五代以后从中原南迁客家人的“客家摇篮”,致使当今的石壁村被称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客家祖地”、“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客家人家谱殿堂”。

杨筠松此次去宁化石壁 ,将南朝元嘉三年(426年)传入福建的“傀儡戏”(木偶戏)移植雩都客家地区,木偶戏必定要有唢呐伴奏,于都唢呐始于木偶戏,然后,移植民间风俗活动,这就是于都客家唢呐与杨筠松的渊源所在。

8.png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六月 ,杨筠松在江西赣南期间,思念家乡亲人心切,带着曾文辿、刘江东两位弟子,沿当年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南下平定岭南的通衢之路 ,经广东南雄珠玑巷 ,转入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地域,沿先祖足迹徒步登上高州马贵(唐代属窦州管辖)大田顶(1704 米)凤凰山麓,朝拜先祖故地和杨玉环(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产地——高州柏桥,并为当地百姓寻龙、点穴,在这里留下“杨公”足迹,至今仍保留当地百姓为纪念“杨公”而建的“杨仙殿”,赞语佳话广为流传。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九月至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四月,杨筠松寓居赣南的 11 年间,考察山川河流、“龙脉”、“水口”,对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矿藏、植物情况做深入细致的考证。每到一地,总要把观察到的现实状况,对照前人所写的地理书籍中的表述进行甄别,其弟子及后裔据此整理成杨筠松“山峦派”理念的《撼龙经》《疑龙经》等地理文化著作,被历代地理师奉为学习的经典、操作的依据。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二月,虔州刺史卢光稠请杨筠松择基扩建虔州府城。此前虔州城,是东晋永和五年筑的土城,故址相传在章贡二水之间,至义熙(405~418)二年水毁,存在不过 46 年。后府治迁水东。南北朝时,虔州为南康郡,城治在雩都。虔州城废。杨筠松应卢光稠之请,在虔州期间,走遍周边山山水水,寻觅“龙脉”、“水口”,为虔州扩城堪址、规划、设计、布局。杨筠松选虔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地形上看,虔州城有两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祖,蜿蜒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条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虔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分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虔州的水口,和虔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虔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虔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 30 余年。杨筠松在充分掌握虔州地理堪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他独创的“形势派”地理文化理念,对虔州扩城精心堪址、规划布局,经过十个月的日夜操劳,终于在是年十一月中旬,完成全部方案。

是年十二月,积劳成疾的杨筠松,从虔州返回住地,途经雩都跃口(今于都县段屋乡寒信峡),辞世于船中,终年 70 岁,葬药口坊(古代称“药口塘汛”芒茼坝河岸上。卒葬地官民对他表示怀念,后来(904年)将芒茼坝改名为“杨公坝”,而且为他建祠 、塑像,年节祭祀。

杨筠松不幸辞世,卢光稠闻噩耗,立即派人悼祭杨公墓,并对杨筠松编制的扩建虔州城池方案付诸实施。经过历代不断地完善,以至“虔州”成为历史文化古城——“宋城博物馆”,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同“杨公”在于都杨公坝“板凳定向”的管屋祠堂(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扬海内外,杨筠松不愧为是古代人文环境设计师,千古流芳!

(选自《杨筠松——古代人文环境设计师》,作者:曹景正;供稿:于都县志办)



您还可以浏览

栏目导航

热门推荐

预测须知

    黄麟堪舆风水善用梅花易术及六爻预测术为求测者进行预测,有时候不用起卦,只看外应就能即问即答,铁口直断,而且精准无比。但由于预测师也是人而不是神,时有出错,在所难免,所以,预测结果仅供参考。如需预测,务请了解以下几点,以期心诚则灵之效。
1、不诚不占 没有强烈的意念和诚恳的态度,占卦是不灵验的。
2、可以自己摇卦,也可在电话中让卦师摇卦。如自己摇卦,须遵循卦师的指导。
3、不要随便改变自己的意念。比如,在路上想着让卦师预测某事,而到了卦师处,又改变主意,让卦师测另一件事。而最先摇出的卦往往是对应最先想到的事情。
      在某些情况下,往往不用摇卦,卦师根据外应(即周边情形之变化)也可以预测。预测案例中就有不少外应预测之实例。   

温馨提示

   本站所列风水案例中,即便浏览者认为自己的房间或办公室等格局及布置与某些案例相近似,甚至是一模一样,但也千万不要盲目模仿!
因行业惯例及学术机密等原因,案例中未能明示某些重要条件,比如方向等。所以案例中的调整方法只是针对特定的个案有效,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请阅者谅解。   

在线报名

姓名
Q Q
手机
地址
留言
 

本站关键词:阳宅 阴宅 坟墓 择日 择婚 关煞

地址:黄麟堪舆风水 (黄麟中心卫生院食堂对面)

杨公堪舆古风水研究 黄麟堪舆风水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官方网址: www.ydygfs.com

站点地图

手机扫描二维码
与大师直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