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鬼神与精灵(上下篇)》
来源:杨公堪舆古风水研究学院作者:黄麟堪舆风水2021-06-13 06:44
《中国文化的鬼神与精灵(上篇)》
【引经据典】中国文化的经典《大易干卦》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又说:「大哉干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又在《系传》中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又在记录孔子论道之语的《论语》里说:「未知『生』,焉知『死』」,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又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再又如现代俗语中所说的「英灵、守灵、护灵、灵魂」等等观念,那么中国思想中的「鬼」是甚么?「神」又是甚么?「精」是甚么?「灵」又是甚么?我们称赞这个人很「精灵」,把一个人死后的牌位叫「灵位」,又把一个了不起的人死后叫做「英灵」,又说「人为万物之灵」,为甚么不说「人为万物之精」呢?那么这个「灵」字在人身上占到甚么地位?又有甚么作用?了解这个以后,对做人更有帮助。
【鬼】中国文化中的「鬼」的意思是:「人死曰鬼」,孔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叫做「人」,可是当我们死了以后,我们总不能还一样叫做「人」,如果死了以后还一样叫做「人」,那就扰乱了这个「名」,这也就是「名不正」了,因此在中国先秦的上古文化里,当「人」死了以后给他一个名称就叫做「鬼」。
但因为时代的差距,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人」和「民」所指称的对象并不是一样,那时候所谓的「人」指的是士、大夫阶级(士族以上有身份地位的人),相当于现代最低级的政府公务员以上的公职人员;那时候所谓的「民」指的是「庶人」,相当于现代最普通的老百姓,两者合在一起,所以称做「人民」。因此,「人死曰鬼」这句话,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指士、大夫阶级以上的「人」死以后了,给他一个名称就叫做「鬼」;至于普通老百姓(庶民)的死,则还没有被当时的社会所定名,说得可怜一些,也就是那时候普通老百姓的生死还只能像草木鸟兽一样。
随着时代变迁,如今「人死曰鬼」这句话在中国文化里指的是,凡任何人死了以后给他一个名称就叫做「鬼」。因此,中国文化中的「鬼」,并不是世俗所说的在晚上遇到甚么「没有头」的,或者是甚么「脚不着地」的等等,因而吓得生病要死的「鬼」,这是世俗观念里的索隐行怪的「鬼」,并不是中国文化之中名正言顺的「鬼」。
【神】中国文化中的「神」的意思是「人死而有遗德在民曰神」,孔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活着的时候叫做「人」,我们死了以后就叫做「鬼」,可是当有些人死了以后又「有遗德在民」总不能也叫做「鬼」,如果有功于社会之人死了以后「有遗德在民」还叫做「鬼」,那就扰乱了这个「名」,这也就是「名不正」了。
因此,在中国先秦的上古文化中,当「人」死了以后,又「有遗德在民」的,就给他一个名称叫做「神」。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人死而有遗德在民曰神」这句话在中国文化里指的是,凡任何人死了以后又有「遗德在民」的,就给他一个名称叫做「神」。假如我们以「人死而有遗德在民曰神」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唐尧、虞舜是「神」,文王、周公也是「神」;管子、商鞅是「神」,孔子、孟子也是「神」;张良、萧何、董仲舒等等是「神」,诸葛亮、关羽、岳飞、文天祥等等也是「神」,因为这些人在死后都是「有遗德在民」。只是「人气」各有不同,「神化」的时间各有长短。
【精】中国文化中的「精」与「灵」,同归于「元」──「精」是「元之德」,「灵」是「元之化」。《大易干卦》说:「大哉干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这就是说,一个人一生的人格修为,修到了刚、健、中、正、纯、粹的境界,才能够叫做「精」。
刚,是指没有个人的私利私欲:「无欲乃刚」,孔子在《论语》说:「枨也欲,焉得刚」,正是此意。健,是指在没有个人的私利私欲下,每天每时每刻都能顺着人性去行事,《大易干卦》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是指在没有个人私利私欲的前提下顺着人性去做事,然后又能使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保持不发的状态,这就是「中」(读平声);但人的喜怒哀乐不能不发,要发就要「发而皆中节」,这就是「中」(读去声)。在《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正是此意。
正,就是「止于一」的意思,人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不向外显发就是「中」,但受环境影响而不能不发,既然喜、怒、哀乐有所显发,那就要「发而皆中节」,能做到「发而皆中节」这就是「正」。所谓「发而皆中节」,举例来说,就像我们打篮球时练习投篮一样,假设以投十次为标准,如果投十次能够全中十次,这就是「止于一」,也就是「发而皆中节」,这也就是「正」。如果只是偶尔投中一两次,那就不是「发而皆中节」,所以不能算是「止于一」,也不能叫做「正」。因此,能够「止于一」,就是「正」。
然而,在「止于一」之前,必先要「止于」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就像我们练习投篮时一样,必先屏气息虑,内心没有任何喜、怒、哀、乐而一片宁静,这样才能做到「发而皆中节」。如果内心的喜、怒、哀、乐动荡不定,那么就如《大学》所说:「心有所忿懥﹝怒﹞,则不得其正;心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心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篮框而不见,怎么能做到「投而皆中篮」呢?不过这当然还需要「学而时习之」,就像幼鸟学飞一样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行,在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而已。
纯,是「不二」的意思,就像不断地练习投篮一样,投十次「发而皆中节」全中十次,那就是「止于一」了,也就是到了「正」的境界。但如果投二十次、三十次又都能够「发而皆中节」,那就是「不二」了,也就是到了「纯」的境界。如果今天投二十次、三十次全中,明天又投二十次三十次也全中,后天之后亦复如此,那就到了「粹」的境界。如果再加上在繁复混乱的比赛中,还能够「发而皆中」,或者是「虽不中也不远」,那就是到了「精」的境界。因此,中国文化之中的「精」的意思是指一种非常高深的修为境界。
当一个人的修为到了「精」的境界以后,那就会形成一种气势,就像在篮球比赛中表现最精湛的球员有一种锐不可挡的气势一样,这种气势简而言之就叫做「精气」。因此,文章开端所引的「精气为物」的「气」,指的是气势的「气」或「气节」的「气」,不是指空气的「气」。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的「气」,就是「精气」,只不过不是一个人的「精气」,而是集很多中国历史人物的「精气」,所以孟子说:「知言养气」、「直养无害」,等到养足了「浩然之气」,那就有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中国文化的鬼神与精灵(下篇)》
【精气为物】举例来说吧,文天祥和岳飞虽然都已经死了,变成了「鬼」,但他们都是「有遗德在民」,所以也算是「神」。他们俩人的肉身已经化为腐朽,可是他们的「精气」还存留在人间,当我们在感受到文天祥与岳飞那种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精气」(精神气节)之后,在内心里面也同样有一股热血沸腾、不能自已的「气流」从心底冒出来,这就是文章开端所引的「精气为物」,也就是《大易干卦》所说的「与鬼神合其吉凶」。
再举例来说,我出生在今天叫做「人」,我的祖先除我祖父与父亲以外,都已经成「鬼」了,可是我祖先的「精气」」(精神气节)还存留在我身上,在我刚刚出生的那一刻,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了「中国印」,无论我的衣着多么时髦,无论我的头发染成红黄蓝绿,无论我在何时,无论我在何地,都不能变更我祖先的「鬼」所留存在我身上的「精气」。换句话说,我祖先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我身上流的也始终是中国人的血;我祖先身上藏的是一颗中国心,我身上藏的也始终是一颗中国心。因此,甚么是「鬼」?鬼者,精之气也,虽有气而无形。所谓「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说文解字》:「杰,才过万人也」,生而求人杰,死了也要留下「精气」在人间,成为「浩然之气」的一部分,这就是中国文化经历五千年的磨难而不衰的气节。一个民族必有一个民族的气节,没有气节的民族还成甚么民族!君不见人无精气,就衰弱了;一个民族没有气节,还能屹立五千年而不倒吗?
【灵】中国文化中的「灵」则比「精」的境界更高,「精」是把人的一生的人格修为「精」于「一」,然后「遗德在民」而存留于人间,例如文天祥的「精」就是把他一生的人格修为「精」于慷慨就义,岳飞的「精」就是把他一生的人格修为「精」于精忠报国。岳飞、文天祥都有自己所「精」的对象与目的,而中国思想中的「灵」则是「遗德于天地」而与物冥合,无形无相,无为而化。
且举一个容易显明的例子吧,传说古时候有个铸剑技术很「精」的人,叫做「干将」。当他在快要铸成他一生最「精」的宝剑之时(这是他一生最满意的宝剑,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他认为一生铸剑技术的「精」可以在这把宝剑上呈现,唯有自己内心的「灵」不能呈现在宝剑上,于是他毅然忘我,置生死于度外,自己跳进炼炉里面,使他自己所铸造的宝剑,既能呈现他铸剑技术的「精」,又能呈现他内心的「灵」。这样做既不为名,又不为利,也不为任何特定对象与目的,只为了与物冥合,以成就自己的「元」。
传说中的「干将」以自己的生命成为他自己所铸造的宝剑中的「灵」,这就像一位球技非常「精」的篮球运动员,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在自己所属的那一队里是个「灵魂」人物一样,所以说:「神者,灵之魂也」。因此,想要达到「与鬼神合其德」的境界,必须要先「知鬼神之情状」;想要「知鬼神之情状」,必先要自己的「内圣」修为到达「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境界,这也就是一个人把自己心中的「诚」修到了「至精至灵」的境界。
确实很难理解,因为这不是理性所能理解的对象。人的「精气」与「灵魂」是无形无相的,只有自己的「内圣」修为达到「至精至灵」的境界,也就是「至诚无息」的境界,才能感通「鬼神」的「精气」与「灵魂」。这里所谓的「感通」,其实就是当我们在听到古圣先贤那种富有精神气节、感动心灵的动人故事(历史故事)之后,内心之中自然而然生起那种热血沸腾、不能自已的感动,这也就是「先觉觉后觉」的一个过程。
【游魂为变】孔子的「精」,在于孔子自己所「精」的《大易》、《春秋》、《论语》等等著作里面。孔子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学而时习之」的好学,「有教无类」的讲学,「周游列国」的疾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固……就是因为孔子有这么伟大的「精神」,所以孔子虽成「鬼神」已经两千多年,然而孔子的「灵魂」却至今不灭,孔子不但仍然是中国文化中的「灵魂人物」,也将成为人类文化中的「灵魂人物」之一。
文章开端所引《大易系传》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精气为物」是孔子的经典著述,「游魂为变」是孔子的灵魂,汉朝思想家董仲舒就是因为他能够「与(孔子的)鬼神合其德」,因而能「知(孔子的)鬼神之情状」,并继孔子的「精气」与「灵魂」,「为变」而作《春秋繁露》。
【结语】精、气、神乃人之三宝,作为研究中国思想的读书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往圣继绝学,并为往圣守灵、护灵,使往圣的精气与灵魂永生不灭、万古长青,以为万世开太平。(全文完)杨公堪舆风水 www.ygkyfs.com
黄麟堪舆风水 www.ydygfs.com
电话15579467658 15279708575 QQ 2294300980
于都赣派风水师 于都杨公风水 杨救贫风水专家
杨筠松风水 赣州三僚风水 风水专家 著名风水师
江西形势派风水 寻龙点穴高手 赣州排名兼职杨公
江西于都杨救贫风水发源地杰出名师 周易经学风水
择吉择日师 研讨理气堪舆风水师 峦头堪舆风水师
江西省于都县杨筠松文化研究协会 陈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