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僚村曾诞生过一位声名显赫的风水状元 ——
来源:于都杨公风水 杨公堪舆风作者:黄麟小博士 积善缘2024-12-11 08:34
兴国县的地方志对廖文政虽有提及,却仅有寥寥 36 字:“廖文政,三僚人,明嘉靖十五年 (1536 年) 奉朝庭诏命,迁造仁宗朱高炽墓 ---- 献陵有功,授钦天监博士”,这简短的记载遗漏了他极为重要的经历 —— 通过明朝专门针对堪舆术士的科举考试脱颖而出成为 “状元”。
廖文政踏入朝堂之路充满偶然。
明代嘉靖 15 年 3 月 26 日,嘉靖皇帝在巡视昌平的天寿山(今十三陵所在地)后,深感此地已建多陵,为求万世之基,遂下诏礼部寻觅精通地理之人,于京畿附近或与天寿山相近之处挑选吉壤备用。礼部尚书夏言领命,遣使各州广求贤才,历经层层筛选,最终选出包括廖文政、曾邦旻、廖胜概、曾鹤宾、曾老三、廖才超、刘善山、杨继志等八位堪舆大师入朝。面对这八位佼佼者,夏尚书决定采用选拔进士状元的 “庭试” 之法一决高下,他亲自坐堂主考,礼部的司中郎员外主事监考。
考题围绕风水之学的核心要义展开:“盖穴有三吉,葬有六凶,有山五不葬者,何曰吉?何曰凶?辨之果皆合于理而不足凭乎?抑多居其畜会贵之。望而不信地理之家书多,必本注大要,试悉言之,以观汝术。”
廖文政在这场考试中展现出卓越的学识与见解,他将当时所写的八股文精心誊录留存,如今我们仍能一窥这篇堪舆 “状元” 之作的精妙。
文中,廖文政开篇点明:夫穴有三吉,葬有六凶。所谓三吉,天光下临,即日月星辰之光洒照,可使此地增色,藏神合朔,神迎鬼避,此为一吉;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此乃二吉;凭借目力之巧与功力之具,趋合避缺,增高益下,是为三吉。而六凶则涵盖阴阳差错、岁时不乘、为小图大、凭福恃势、潜上福下、变应为怪等方面,且经云:“穴吉葬凶与弃尸同”……(后续内容丰富且深入地阐述了风水诸多原理与要点)。因其文章见解独到、论述精辟,被嘉靖皇帝钦点为第一名,旋即授予钦天监署博士官职,自此成为皇家御用堪舆师,荣耀加身。
从永陵的风水格局来看,与廖文政的风水理念高度契合。
其背后的阳翠岭,即玄武山巍峨耸立,正应 “天柱” 高耸之意。阳翠岭虽自身发出的蝉翼砂山较短,难以对穴形成紧密环抱之势,但左右山脉拱卫有力,左有馒头山、蟒山、汗包山、蒋山等构成青龙,右有长陵后山、祥子岭、大峪山、苏山、袄儿峪等形成白虎,前有虎山为朱雀(朝山),呈现出 “势如仰掌,穴在中央” 的完美堂局。《古今图书集成》所辑《李思聪总索》“大小八字” 条云:“大小八字迹微茫,生在节包块硬旁;若是分明为大地,但须脚短莫教长。” 永陵的山峦分布与之精准相符。水流方面,陵园东西两侧各有小水,东边之水抱合而来,流经陵前三座单空小石桥,稍远处,东边水流源自德陵沟,经陵前小石桥向西南与七空桥水会合;西边水流来自阳翠岭西面山沟,流经景陵桥、北五空桥后,也汇于七空桥水,尽显界水聚气之妙。
嘉靖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申时,浩大的陵工拉开帷幕。
世宗亲自主持祭告长陵典仪,武定侯郭勋、辅臣李时奉命总理山陵营建事宜,当日同时动工的还有其他七陵修缮工程、长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护石台等工程。营建过程中,世宗欲仿长陵规制又不便明言,便委婉表示 “陵寝之制,量仿长陵之规,必重加抑杀,绒衣瓦棺,朕所常念之。” 大臣们心领神会,呈上略小于长陵规模的设计图,获世宗认可。
其一为规模宏大,越制营建。
在古代,陵园规模取决于殿庑、明楼及宝城规制,依礼制后世帝王陵墓不应超越前代。但永陵陵寝建筑如宝城、殿庑等规模超献、景、裕、茂、泰、康六陵,仅略小于成祖长陵。
据《大明会典》,永陵宝城直径 81 丈,祾恩殿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规制仅次于长陵(长陵宝城直径 101 丈 8 尺,祾恩殿重檐九间),而前述六陵宝城直径明显小于永陵,祾恩殿、左右配殿皆为五间。永陵祾恩门面阔五间与长陵相同,大于六陵(六陵祾恩门均为三间),后定陵仿永陵建造,左右配殿各七间,仍略小于永陵,庆、德、思三陵规模更小,故永陵在十三陵中规模居第二。
其二是陵园设计独具匠心。
一方面,永陵在方院和宝城之外设有前七陵所无的外罗城,其制 “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依深宫永巷之制建东西长街。
关于外罗城由来,《帝陵图说》记载系世宗登阳翠岭询问工部,部臣因帝意而建,但按《明世宗实录》,是夏言等人依世宗旨意将皇妃从葬之式与陵园制度一体考虑设计,以便将皇妃葬于外罗城内 “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虽皇妃墓室最终未按原方案修在外罗城内,但外罗城依计划建成。此外,祾恩殿位置改变以往各陵独处一院方式,置于第二和第三进院落之间红墙内;城台之下为实体,不设陵寝门洞,在城台左右两侧设转向礓【组字:石察】及白石门楼各一座;楼内圣号碑造型新颖,前七陵圣号碑碑趺为须弥座式,而永陵圣号碑碑趺由上小下大九级平台组成,上面八级台分别雕有图案,如宝珠、花卉、云龙、祥云、江牙(山)、海水等,第九级台素面无雕饰,且祾恩殿、祾恩门御路石雕的左升龙、右降凤 “龙凤戏珠” 图案也是前各陵所无(长陵为升降龙、海马图案,景陵为二龙戏珠图案,其余五陵均为 “卐” 字云图案)。
其三是永陵营建用料与加工制作极为讲究。
前七陵明楼在明朝时多为砖木结构(清朝乾隆时修缮改为条石发券结构),而永陵明楼全为砖石结构,无片木寸板,即使如斗拱、霸王拳、匾额等复杂构件也采用石雕,外表仿木结构油饰彩画,坚固美观,至今仍保留明代原构且完好无损。宝城城垛选用花斑石垒砌,花斑石明代文献也称 “花版石” 或 “竹叶玛瑙石”,产地主要有河南浚县、河北丰润、江苏徐州等地,开采不易。
嘉靖三十六年丰润县知县曹光祖诗中描述了开采艰辛:“浭水之北山之转,五色石上霞光絢。天巧新搏碎玉峦,人工细切春冰片。天生美石为人器,石生此地为人累。寻山老匠夜经营,撼石壮夫日憔悴。切磋滤砀(dàng)动继经旬,少不周完即损弃。尽日攻山石将断,野外人家无一片。不知得此更何为,不得中夜发长叹。我恐劳民不攻石,遂意为民酿祸难。愿天莫生珍怪石,愿山莫产石斑斓。不见丑石似奇鬼,儿童拍手笑孱(chán)颜。” 永陵所用花斑石打磨光滑、纹饰美丽,装饰性强。祾恩门、祾恩殿御路石雕采用京西房山大石窝所产洁白无瑕汉白玉石料,且体积巨大,如祾恩门前面御路石雕长 6.4 米、宽 1.8 米,是十三陵御路石雕中最大一块。巨大石料运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嘉靖十六年工部尚书毛伯温设计八轮大车解决运输难题。正因永陵用料考究、规制宏阔,明隆庆《昌平州志》称其 “重门严邃,殿宇宏深,楼城巍峨,松柏苍翠,宛若仙宫。其规制一准于长陵,而伟丽精巧实有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