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来源:于都杨公风水 黄麟小博士作者:江西于都杨公风水2018-11-28 20:27
于都县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一、石刻
罗田岩摩崖石刻 罗田岩,位于贡水南岸,于(都)盘(古山)公路左侧的群山丘陵之中,与县城隔江相望. 开发于南北朝,北宋始享有盛名,享誉海内外名篇《爱莲说》碑刻发表此地。在方圆约2.5 公里的悬崖陡壁上,镌有历代文人题刻近70 品,如虔州通判周敦颐题刻七言绝名《游罗田岩》一首,有岳飞题字“天子万年”、文天祥四言《集句大书罗田岩石崖》、王阳明《观善岩小序》等名人都留有题刻。
宋嘉佑八年(1063年)正月七日,时任虔州通判的周敦颐(字茂叔,道州人,哲学家,“太极图说”的创始人)曾邀同僚余杭钱建候、于都知县四明沈希颜和于都处士王鸿同游罗田岩,并题《游罗田岩》七绝一首: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刻于岩石,创罗田岩摩崖石刻之始。同年五月又至罗田岩,《爱莲说》被刻于岩石。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因武事来于都,尝游罗田岩,二访华岩禅院住持黄龙禅师未遇,临风而立,怅然万分。于是,提笔写了一首七绝,题为《罗田岩访黄龙旧迹留题》:手持竹杖访黄龙,旧穴只遗虎子踪。深锁白云无觅处,满山松竹撼西风。这首诗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吉水名士罗洪先题刻在罗田岩的石壁上。当下山之际,岳飞还挥洒自如地题刻了结体严谨、笔势雄浑的四个楷书大字“天子万年”。
南宋景炎二年(1279年),文天祥率领宋军在于都抗元,鏖战大捷,于戎马倥偬之际登游罗田岩,当他登高望远,眼见大好河山伦落于敌人手里,祖国岌岌可危。缅怀古代仁人志士,环顾当前困境和肩负责任,不禁感慨满怀,思绪万千。为表白自己爱国爱民、忠贞不渝的坚强意志和高尚情操,他托物言志,挥笔写下《集名大书罗田岩石壁》感人诗篇:岂弟君子,民之父母。靖共尔位,正直是与。元贰无虞,上帝临女。并镌刻于崖。
明正德十二年(1524年),理学家王守仁路过于都时游罗田岩,赋《观善岩小序》镌刻于岩,曰:“吾性也,曰观善,取《传》所谓‘相观而善’者。”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吉水人罗洪先偕王守仁门生黄宏纲与分巡副史薛甲夜宿罗田岩,赋《同洛村宿罗田岩》一诗:古人不可见,空谷有遗音。一卧白云上,方知静者心。林风开霁色,岩月下峰阴。怅望千年后,庭前草自深。并刻于崖。黄宏纲即兴唱和,因赋五言律诗《奉陪畏斋念庵宿罗田岩夜话》:岩径无人到,幽期集上宾。为劳采风至,因得聚星频。留赋惊山鬼,探元静谷神。何期霜月夜,偏向洞中春。分巡副史薛甲也题诗一首《念庵洛村招游罗岩》:兹行有佳趣,山水自知音。幽壑生虚籁,高峰下夕阴。烟萝人去远,苹藻意何深。剩有闲风月,年年足赏心。
清代李元鼎亦曾游罗田岩,题诗多首。其中《和罗文恭游罗岩韵》一诗曰:石莲名迹在,山水发遗音。为纪来游岁,知同异代心。云生空梵响,泉落荡秋阴。不尽摩崖思,留连古路深。
清代诗画家八大山人游罗田岩时,题有《罗岩夜坐》 一诗:为爱清秋夜,帘垂五漏时。山虚吞小月,去重压高枝。露冷蛩吟急,风惊鹤睡迟。旅魂无着处,惟有少陵诗。
此外,尚有“乳泉”、“濂溪阁”、“观善岩”、“雩阳一览”、“别一洞天”、“光风霁月”、“白云深处”等横幅题刻,笔锋雄浑苍劲,耐人寻味。据清同治版《雩都县志》载:道光知县黄濬所作《游罗田岩创建凝道轩记》云:“又右为悬崖,横列数十丈,瀑霏霏从岩洒淅堕,上勒唐宋以来诗歌游记不下数十百首……”。
需岩摩崖石刻 需岩位于小溪乡桃枝村香台山,为北宋邑人进士王鸿隐居处,在香台山方圆约2平方公里一带的需岩、木樨岩、钓岩、涵虚洞等处的崖壁上,分布有4余处共18品摩崖题刻,题刻大多为王鸿亲自篆刻。“木樨岩”、“峿山铭”、“钓台”、“渔台”等篆刻犹历历可见,《太元经》和《相鹤经》石刻依稀可辨。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历代文人墨客游记题刻。需岩题刻字体以篆体为主,也有一部分使用隶书和草书。需岩石刻现存最早的刻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距今900多年。石刻分布广,品数多,在江南典型的丹霞地貌松脆的崖壁上保存至今并这样完好,十分难得。多数石刻在书法艺术上具有时代特色和书家风格,是研究我国书法石刻艺术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2001年8月,于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待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屋前万寿宫石门楼雕刻 位于于都县葛坳乡黄屋乾村。该宫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咸丰年间两次重修,座南朝北。石门楼呈八字形,用红麻石条拼砌而成,为四柱三间三楼式,通高7.7米,面阔6米。顶部饰有正兽和两个龙首鱼尾正吻。大门之上饰有门罩,门罩浮雕的图案以许真君擒孽龙的传说为主题,从门额往上依次展示了五组浮雕图案,组画人物、花卉、盆景等,在第五组浮雕图案中部阴刻“万寿宫”三个大字,两边竖排题刻为:“石点金能化龙擒法自行”、“万经归降服道始显昌明”,大门两侧用万字锦地和花卉图案衬托,,上部对称刻有“濯赫”和“粝煌”四字,右侧石柱上刻有“石匠兴邑洪昌兴造”。整个浮雕刻工精细,刀笔流畅,线条纹饰清晰分明,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在全县古建筑中别具一格。石门楼系兴国县洪昌兴造。清咸丰年(1851-1861)间曾修。1984年5月,于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碑刻
唐咸通再造福田寺三门碑 刻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故名“唐碑”,原立西郊福田寺(今县委党校),现置县博物馆。碑系青石质地,光莹如鉴,叩之作金玉声,圆首方跌,高1.68米,宽0.79米,碑额中部有一透孔,两侧刻双龙戏珠浮雕图案。相传贴耳圆孔上,可闻峡山流水声,碑文为本县进士杨知新所撰,由著名书法家南岳李少鸿自书兼篆并镌,行书,阴刻、竖排,正文21行,共500余字,行书淋漓酣畅,一气呵成。碑阴《重修明觉寺碑》,系明代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御史解缙应县人之请,撰写《重修福田明觉寺生佛道场记》,并自为行书与题篆,由赣南方思坚镌刻于唐碑阴面。行草书,阴刻,竖排,阴阳两碑,珠联璧合。清代本县人易学实曾撰文赞道:“二记皆高古书法,伯仲美石共之,可称双绝矣。”此碑1957 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濂溪阁记碑 碑文为邑人黄宏纲所撰,刻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记述了濂溪阁的创建与修缮时间以及历代名人游览罗田岩的情况。碑为红麻石,质地细腻,圆首方跌,有碑榫、缺碑座,通高250厘米,宽35厘米,厚12.5厘米。楷书,阴刻,竖排,碑额刻有双麒麟祥云图,四边刻有卷叶缠枝花纹。原立于罗田岩濂溪阁内,1982 年为县博物馆收藏。此碑现状保护完好。1984 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隆庆辛未皇帝岩重修佛刹记碑 立于汾坑圩东南面2.5 公里皇帝岩内。该碑为青石质地,配有碑座,碑通高2.08米,宽0.65米,厚0.40米。碑额中间有一凹进圆孔,碑圭篆刻“隆庆辛未皇帝岩重修佛刹记碑”十三个大字,碑文系四川重庆府合州知州泰和十州尹宗武于明万历五年(1577)作,楷书阴刻,记述了皇帝岩的来历及隆庆辛未年(1571)重修佛刹的经过,并对附近一些地名的由来作了详记,共16行569字。碑现状基本完好。1984年5月,于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