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太平桥
来源:于都杨公风水 黄麟小博士作者:江西于都杨公风水2019-04-12 22:37
王阳明与太平桥
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理学发展到明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理学的重要分支“心学”应运而生。
而营造这一繁荣局面的最重要人物就是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
赣南是王阳明“文治武功”的实践之地,也许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在赣州创办的“阳明书院”,但他在杨村建造了一座风雨廊桥——太平桥却鲜为人知。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王阳明奉旨任南赣巡抚,调遣兵力,坐镇龙南等地指挥,平叛匪患。
次年,在太平堡摆下“八卦阵”,连破上中下三浰,太平境内土匪同被剿灭。
王阳明为了纪念“胜利”,在太平江水口处建太平桥,以示天下升平。
另外还有两个原因就是当时太平江上没有桥梁,王阳明的军队要在两岸调拨,只能淌河而过,时值三月初春季节,很多士兵因此生病。
所以太平江上架起这座太平桥,同时也可以方便两岸百姓的交流沟通。
除此之外,太平桥的建造还有风水上的考虑。杨村是一个群山环绕的盆地,唯有此处两山之间有个缺口,太平江穿流而过,在风水学上,水是代表财,桥则把两座山相连在一起,堵住了这个缺口,留住了财气。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王阳明南赣剿匪壮举已随历史长河流逝,杨村镇已然焕然一新,但太平桥却难掩岁月的沧桑。
在城市里,厌烦了各处生硬的由钢筋混凝土建成的过江大桥、人行天桥、立交桥,突然在这诗意的小镇见到灰砖青瓦的风雨廊桥,我自然喜出望外。我特意抓着杂草从山腰的公路爬到河堤边,河水不深,清清的,与两岸凄凄芳草,给人一派祥和的感觉。
我听着诗意般淌着太平江水,远远地瞻仰这座雄伟的风雨廊桥:
太平江之上,一座奇特的廊桥,两岸相连,看上去似廊似桥,似亭似轿。整座石桥宛如长虹,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太平桥没有拱起的桥面,平平的桥面上像一座凉亭,很平民化。
桥栏由一块块青砖砌成,散发出一股古朴遗风;桥檐上雕刻着精致的龙头凤尾,宛若随时跃出山坳溪流。
整个桥面就是一个大大的圆拱,与桥底两个圆墩上下呼应。
三个圆拱形成一个“品”字,“品”给人稳固,安全的感觉,王阳明希望天下此后都安定、太平;此外,“品”字也寄寓了王阳明封侯拜相的政治抱负。
太平桥全长50米,宽3.5米。1墩2孔。墩和拱圈用麻条石组合,其他部位用河卵石浆砌。
造型奇特,四拱重叠组合,上有四通凉亭,盖成房子模样,凉亭全部用青砖砌成,上盖青瓦,为两岸行人遮风避雨,也可以坐在石凳上揽胜和憩息。亭顶有3对飞檐,翘角昂首天穹,犹如挂帅穆桂英背后的三支令旗,英姿飒爽,在青山绿水之间,格外神采飞扬。
它满载着乡人的喜悦和名人的踌躇满志,仿佛一股浩然之气,在山峰间回荡。
即使历经数百年风雨,在奇绝青山之间拜访这座名桥,我们依然可以想像当年王阳明胜利回师,杨村父老热情相迎的场面。
太平桥带给龙南人的,不仅仅是久乱不治之后的安宁生活,更是一场精神教化的开始。
在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的努力下,广立社学淳化风俗,“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声,达于委巷,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矣。”
此后的南赣大地太平安宁,物阜民丰。而太平桥,也成了王阳明“文治武功”的活见证。
太平桥因其独特的结构设计,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载入了世界桥梁大观史。
您还可以浏览
- 三僚廖大师谈企业兴旺与风水布局22-05-24
- 论三僚村与地理风水的渊缘22-05-24
- 三僚风水文化:杨救贫与鬼谷子打22-05-22
- 中国考古学与风水学是否“联姻”22-05-03
- 论三僚与风水的渊缘22-05-01
- 同治惠陵的相度过程,以及参与选22-04-29
- 环境景观学、地球物理学与风水学22-04-13
- 古训:常与高人相会,闲与雅人相22-03-23
- 历史故事:周文王与姜子牙22-03-10
- 单氏文化:“爸”与“爹”有何区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