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风水故事 >

为什么我们要祭祀祖先?

来源:杨公堪舆古风水研究学院作者:黄麟堪舆风水2020-12-01 19:28

为什么我们要祭祀祖先?

来源网络 祖源文化传播

1.png

小的时候,你有没有过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被长辈拉着去给逝去的亲人烧纸的经历?笔者小时就有这样的经历,而且对长辈的一言一行都感到神秘而恐惧。

十一月,我们经历了两个“鬼节”,一个是西方的万圣节,一个是我国的寒衣节。记得寒衣节刚过的时候,大街小巷的地面上,还留着很多圈圈,烧过东西的灰烬依然保有痕迹。

人们在这个日子里,会为死去的亲人送去寒衣,也送上自己的惦念。

为什么人们要追思自己的亲人甚至是隔了几代的祖先?它是怎么来的?这大概要从古人做梦开始说起。

1.灵魂不死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也和我们一样,睡着以后会做各种各样的梦,在梦中,人们可以做一些清醒时无法办到的事,比如从悬崖上摔下来死不了,能够像鸟儿一样飞翔,甚至是一些难以启齿不可思议之事也能够在梦中得到回应和满足。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即是如此。

但伟大的古人不这么想,他们从做梦中获得启示:人,是可以脱离肉体而存活的,这个存活的东西就叫做灵魂。

人死了,只是肉体的大限已到,灵魂却依旧存在,因此古装电视剧中总会利用“阴魂不散”来制造各种“意料之外”。

灵肉分离、灵的神奇,让古人对灵魂产生一种信仰。

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既然灵魂不死,古人便自然而然地认为,善待灵魂的肉体,就可以得到平安和护佑。

考古工作者发现,大约在一万八千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在他们生活过的洞穴下有墓葬的存在,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墓葬,在墓葬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朱砂。一些研究者认为,红色象征了血液,在埋葬地中使用红色,就相当于为死者补充、保住了血液,进而可以保全生命、守住灵魂。

如今,将死者与红色相联系的现象,已从现代社会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或是更为复杂的丧葬礼俗与信仰,或是出于无神论而对丧葬行为的简化甚至省略。

01.黄麟堪舆风水.png

2.祭祀与丧葬

我国的历代帝王都认为灵魂不死,因此不仅会给自己准备大量的财物,还会选择一些活人来陪葬,这就是 “人殉制”的葬俗,据说为周幽王生殉的女子有一百多人。秦始皇是灵魂不死的忠诚拥护者,否则也不会给自己搞那么多陪葬,而兵马俑则是“人殉制”的一种发展和变体。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都有生殉的妃嫔,只不过人数比几千年前少了一些。直到努尔哈赤时,大妃阿巴亥的殉葬也成了一个谜题。

平民百姓当然没有帝王的财力,也没有权利让别人为他生殉,但也会在生时给自己攒所谓的“棺材本儿”,为了能够在彼岸世界得到安乐。古人一定没有想到,这些随葬品竟然成为其子孙后代研究他们的重要资料。

活着的人,为了能够抚慰灵魂,在不自觉中创造了专属灵魂的节日,寒衣节就是生者的一种换位思考:天冷了,灵魂也应该穿上御寒之衣。当然,穿寒衣只是祭祀、追思祖先和亲人的一种方式。除了经过时间沉淀留存下来的各种与灵魂相关的节日外,人死后的一系列相关事宜也被保留了下来,而且颇为繁杂。

就拿葬法来说,历史上除了流行土葬外,还有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树葬、塔葬等等,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中就出现了各种葬法,也由此联想出一系列令读者瞠目结舌又欲罢不能的尸鬼。有的时候,人们根据习俗或因“风水”之故,会进行二次葬。我们从现实意义来看,其实每一种葬法都代表着当时的文化和人们的信仰。

2.png

(郭璞:《葬经》作者,据说是历史上水葬第一人)

不同的朝代对葬法也有一些禁令,但各种葬法几乎是并存的。比如火葬,火葬的流行与佛教输入有密切关系,宋元明较多,而清代虽严禁火葬,同治年间的苏松太三府的火葬依旧盛行。

元朝的丧葬非常神秘,贵族的葬礼十分隆重。蒙古族人认为,请“萨满”巫师为死者举行各种祈祷仪式不仅能够使死者灵魂得到安息,还能为其后人带来幸福。而死者安葬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墓地四周都有士卒把守,决不允许他人靠近,直到墓地长出青草,和周围没有任何区别,士卒才会离去。所以元朝的各位帝王是没有陵墓的。没有陵墓如何祭祀呢?聪明的蒙古人想了一个办法——建了一个专门的祭祀场所“烧饭园”。

其实,这也不是蒙古族的首创,契丹、女真都有称为“烧饭”的丧葬习俗,王国维在《蒙古札记·烧饭》一文中就指出“‘烧饭’本契丹、女真旧俗,亦辽金时通语。……《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女真死者,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所有祭祀饮食等物尽焚之,谓之烧饭。’”后来,人们用纸质车马代替活物,今天“送三”的习俗据说也是辽金烧饭风俗的延续。总之,即使没有陵墓,当需要祭祀祖先时,蒙古人就在大都专门的祭祀场所——“烧饭园”请萨满来主持祭奠。

简单了解了葬法后,我们来看看丧服和丧礼。丧服可以分为斩衰服、齐衰服、大功服、小功服、缌麻服五类,人们常称此为五服。五服都属于麻布的材质,根据与逝者亲疏关系而分,斩衰服为最粗麻布制成,穿斩衰者为死者最亲近之人,需为死者服丧三年,缌麻是五服中的第五等,是熟麻布制成,穿缌麻者需为死者服丧三月。

3.png

(影视剧中的丧服)

就丧礼而言,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不同的地域也不尽相同,更衣、点引路灯、招魂、浴尸、入殓、戴孝、守灵、吊丧、告穴、出殡、拜七、百日祭、周年祭,无论程序如何,它的每一步都代表着生者希望将自己的亲人安乐地送到彼岸:点长明灯,是为了给逝者照明,因为生者认为阴间是黑暗的;烧纸钱,是为了让逝者能够顺利过桥,因为生者认为阴间是充满了邪恶和贪污的。

明代时的北京,在丧葬用品上流行纸糊方相,这个类似于今天河北省所称的“纸扎”,也就是纸人、纸房;丧葬仪式也相对隆重,比如会请做白事的戏班来演走马等百戏。从当时的习俗来看,明代的北京虽然不像南方那样“丧事喜办”,但亦有庄周鼓盆之意。

4.png

(庄周鼓盆)

清朝,满蒙汉混杂,丧礼更加繁琐。就死者的穿戴来看,死者穿的鞋必须是布底,还要做出莲花图案,因为脚蹬莲台代表了修成正果。此外还有很多因谐音而定下的规矩,比如死者的衣服不用纽扣只能缝飘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衣料也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其实,所有的礼制不仅是为死者送上哀思,更是生者释放悲痛的出口。

3.孝道

早在古代,对已逝之人的怀念与祭奠,就不仅代表着敬畏,而是有了“孝”的内涵。“孝”是中国的“特产”,西方人的脑海里没有“孝”这个内涵,他们长大后愿意侍养自己的双亲,纯粹是因为血缘。因此当用英语翻译中国的“孝道”这个含义时,并没有对应的单词,所以只能专门创造出一个词组“filial piety” ,意思是:子女的虔诚。

现在就来说说我国的“特产”——孝。甲骨文中己出现孝字,说明孝的观念在商朝时已形成。发展到周朝,孝的观念已经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祭祀便成为了向祖先尽孝的重要表达方式。《诗经》中描写祭祀祖先时,主祭者常自称“孝子”、“孝孙”。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除了对祖先,对逝去的亲人也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追思体系。比如,厚葬还是薄葬、服丧期限等,都经历了各种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对此各有说辞。儒家主张长丧厚葬,而墨家主张短丧薄葬。庄子与晏子则较为豁达,庄子说自己“以天地为棺椁”,也就说他死后连棺材都不用给他准备,天地就是他的棺椁;晏子说“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衮衣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古人对入土为安极为重视,但晏子却说自己死后,火葬也可,水葬也可,甚至不穿衣服用草包裹起来扔到沟壑里也可。既然死了,那就随便吧!这真是比现代人都豁达!

秦汉、唐宋时期,厚葬成为了主流。尤其到了宋代,由于佛教的广泛影响,丧的厚薄与孝的多少联系得更为紧密了。明清时期将此承袭下来,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从《金瓶梅》李瓶儿和《红楼梦》秦可卿的葬礼花费和排场中就可以得知。

除了葬,丧期也经历了长短起伏的发展。孔子是孝的改造者和传播者,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过,孔子的三年丧在春秋末期看来,已经不能完全实行,就连他的弟子宰我都对此表示怀疑;儒家的死对头墨家则倡导三月丧。

汉初时,文帝遗诏,令臣民 “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也就是说,文帝下棺后,臣子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细布衣七日,以三十六日为限,三十六天以后全部释去孝服;而天下百姓,在接到志哀令后三天就可以停止悼念活动了,而且在国丧期间举行嫁娶、祭祀的饮酒食肉也是允许的。用三日代替三月,用三十六日代替三十六月,这种以日易月的仪轨也被历代沿袭下来。

如果说灵魂之说过于玄虚,那从祭祀祖先发展到孝的层面,其实就是灵魂之说从虚无走向现实的过程。灵魂是针对死者,孝则是针对生者。一旦上升到活人的层面,那必定会为各种人所用,以达到各自的目的。

到了西汉末年,大儒公孙弘为后母服丧三年,这显然是为了使全国上下尊儒术做的 “活广告”。

西晋时期,由于得权不正当,当权者则利用孝来治天下,这使得为政府尽忠之人少之又少,官员多不作为,常常为小家而不顾国家。《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主要的功绩是平定过州内的小叛乱,基本没有其他作为,最终却官至西晋太保,究其原因,他是“以孝升值”,他的人设符合当时国家的文化建设,因此经过政治加工,最终扬名。

5.png

厚葬还是薄葬、服丧期限等变化的根本原因,要么是一部分活着的人想要控制另一部分活着的人,要么就是一部分人想要借此来获得利益。汉代名人赵宣就是后者的典型例子。

汉代做官的途径是通过察举,赵宣本是布衣,想要成为孝廉被举荐,因此在父亲下葬后,便住进了墓道里为父亲守丧,一住就是二十年。他的孝行终于轰动了街巷,便被推举为孝廉。但当太守陈蕃询问时,才得知这位赵宣竟然在墓道里结了婚,还生了几个孩子!墓道改婚房,这真是闻所未闻,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竹篮打水了。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沿着传承下来的旧俗,为逝去的亲人献上哀思与祝福。今天,人们更信科学了,也明白了灵魂之说的荒谬之处,但烧纸、祭拜之行却没有因此中断,那些零零碎碎、纷繁复杂的仪式依然保存着。今天的“环保祭祀”虽然摒弃了很多传统的糟粕,但恰恰反映了在人们内心中仍然为祭祀留着一席之地,且难以被替代。

祭祀与服丧,可能早已不再是迷信,而是一种释放,一种信仰。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您还可以浏览

栏目导航

热门推荐

预测须知

    黄麟堪舆风水善用梅花易术及六爻预测术为求测者进行预测,有时候不用起卦,只看外应就能即问即答,铁口直断,而且精准无比。但由于预测师也是人而不是神,时有出错,在所难免,所以,预测结果仅供参考。如需预测,务请了解以下几点,以期心诚则灵之效。
1、不诚不占 没有强烈的意念和诚恳的态度,占卦是不灵验的。
2、可以自己摇卦,也可在电话中让卦师摇卦。如自己摇卦,须遵循卦师的指导。
3、不要随便改变自己的意念。比如,在路上想着让卦师预测某事,而到了卦师处,又改变主意,让卦师测另一件事。而最先摇出的卦往往是对应最先想到的事情。
      在某些情况下,往往不用摇卦,卦师根据外应(即周边情形之变化)也可以预测。预测案例中就有不少外应预测之实例。   

温馨提示

   本站所列风水案例中,即便浏览者认为自己的房间或办公室等格局及布置与某些案例相近似,甚至是一模一样,但也千万不要盲目模仿!
因行业惯例及学术机密等原因,案例中未能明示某些重要条件,比如方向等。所以案例中的调整方法只是针对特定的个案有效,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请阅者谅解。   

在线报名

姓名
Q Q
手机
地址
留言
 

本站关键词:阳宅 阴宅 坟墓 择日 择婚 关煞

地址:黄麟堪舆风水 (黄麟中心卫生院食堂对面)

杨公堪舆古风水研究 黄麟堪舆风水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官方网址: www.ydygfs.com

站点地图

手机扫描二维码
与大师直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