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纳甲与卦身:传统风水理论的核心关联 于都
来源:于都杨公风水 杨公堪舆风作者:黄麟小博士 积善缘2025-01-05 12:32
八卦纳甲与卦身:传统风水理论的核心关联 于都杨公风水 积善缘日课馆 黄麟小博士
在源远流长的传统风水文化体系中,八卦纳甲与卦身的关系是其中极为关键且深邃的部分,它们宛如交织的丝线,贯穿于风水理论与实践的各个层面。
深入探究这一关系,不仅能领略古人智慧的博大精深,还能为理解风水学说提供独特视角。
一、八卦纳甲:基础原理与应用
八卦纳甲法,在风水应用中,常采用三爻卦纳甲法。
其具体规则为:乾纳甲,坤纳乙,艮纳丙,兑纳丁,震纳庚,巽纳辛,离纳壬,坎纳癸。
这一简洁而有序的对应关系,构建起了八卦与天干之间的桥梁,成为后续诸多风水理论推导与实践应用的基石。
八卦纳甲并非凭空而来,它蕴含着古人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抽象总结。
在古人的认知里,宇宙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类,天干与八卦亦不例外。
通过这种巧妙的纳甲方式,将天干的特性与八卦的象征意义相互融合,从而为风水分析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细腻的视角。
二、净阴净阳:融合数理与纳甲的风水准则
《洛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数理模型,其口诀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揭示了数字的奇妙排列。
其中,九、一、三、七为奇数,归为阳;六、四、八、二为偶数,归为阴。这一奇偶划分,为净阴净阳理论提供了数字层面的依据。
基于先天八卦与洛书的对应关系,“戴九履一” 中,先天干居南,坤居北,干对应数字九,坤对应数字一,二者皆为奇数,故为阳。
又因干纳甲,坤纳乙,所以干甲、坤乙皆为阳。同理,“左三右七” 中,先天离在东,坎在西,离为三,坎为七,均为奇数属阳。
离纳壬,且离对应午,其与寅、戌构成三合局火局;坎纳癸,对应子,与申、辰构成三合局水局。
因此,离(午)壬寅戌、坎(子)癸申辰皆为阳。“二四为肩” 时,先天兑在东南,巽在西南,兑为四,巽为二,均为偶数属阴。
兑纳丁,兑对应酉,与巳、丑构成三合局金局;巽纳辛,所以兑(酉)丁己丑、巽辛为阴。
“六八为足” 中,先天震在东北,艮在西北,震为八,艮为六,均为偶数属阴。
震纳庚,对应卯,与亥、未构成三合局木局;艮纳丙,所以震(卯)庚亥未、艮丙为阴。
这一理论完美契合了 “奇要配奇,偶要配偶,洛书位上排先天” 的原则,正如赖太素(布衣)在《催官篇》中所云。
净阴净阳理论的核心在于追求阴阳平衡与协调,认为只有当来龙、坐山与收水方位遵循阴阳匹配的原则,才能顺应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为居住者带来福祉。
在实际应用中,净阴净阳理论衍生出诸多与水相关的概念,如 “丁为玉门水,巽为文笔水,辛为学堂水,丙为金堂水,卯为宝库水”。此外,还有 “六秀水”(艮丙巽辛兑丁)、“八贵水”(艮丙巽辛兑丁震庚)、“催官水”(艮山丙水、震山庚水、巽山辛水、兑山丁水)、“长寿水”(艮丙兑丁)、“横财水”(阴水朝阴山,阳山阳水朝主速发达)、“金带水”(庚西辛水绕抱)、“银带水”(银艮水绕抱)、“金阶水”(庚西辛水特朝)、“宝库水”(艮水绕也)、“金鱼水”(巽辛水绕抱)、“兵将水”(坎癸是也)、“武鸾水”(离壬是也)以及 “官曜水”(艮山兑水、兑山艮水、坎山癸水、癸山坎水、壬山离水、震庚亥未山见巽水、巽山见震庚亥未水,皆阴阳相会正配)。
这些概念不仅丰富了风水理论的内涵,更为实际的风水布局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三、廿四山之阴府五行:五行生克与方位关联
干甲离己寅戌属土,这是基于甲己合化土的原理。
在风水实践中,这意味着乾、甲、离、己以及与寅戌相关的方位,在五行属性上都归为土。
同样,坤乙震庚亥未属金,源于乙庚合化金;艮丙巽辛属水,是因为丙辛合化水;
干壬兑丁巳丑属木,基于丁壬合化木;坤癸坎戊申辰属火,乃戊癸合化火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乾、坤、甲、乙、壬这五山在应用时需要根据夏至后和冬至后进行区分。
这种细致的划分,进一步体现了风水理论对时空变化的敏感性,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
不同的季节,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发生变化,风水布局也应随之做出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浑天纳甲和地支三合:拓展与深化
浑天纳甲在传统纳甲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干不仅纳甲,还纳壬;坤则纳乙癸。
同时,地支三合与八卦纳甲相互呼应,进一步丰富了风水理论的体系。
兑纳丁,与地支中的巳酉丑构成三合局;
离纳己,与寅午戌形成三合局;
震纳庚,与亥卯未组成三合局;
坎纳戊,与申子辰构成三合局。
这种地支三合与八卦纳甲的结合,使得风水理论在分析方位与气场时更加全面和深入。
通过考虑不同方位之间的三合关系,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气场的流转与变化,为风水布局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八卦纳甲与卦身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净阴净阳、廿四山之阴府五行、浑天纳甲和地支三合等理论,共同构建了传统风水学说的复杂而精妙的体系。
这些理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来顺应自然规律,实现生活的和谐与美好。
尽管其中部分内容尚未得到现代科学的完全验证,但它们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我们以敬畏和理性的态度去研究与传承。